分类: 嘲嘲闹闹 |
青歌赛点评专家余秋雨先生的
余秋雨先生见多识广,学识超群,口才出众,是青歌赛点评专家最合适的人选之一,实际表现也为赛事增色不少 —— 这些应该讲都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正如余先生自己所言,一个人什么都知道,那就只能是个怪人。所以,17日晚他在点评一位女歌手说的“德国诗人席勒”时,出了一些差错就不足为怪了。
席勒不是诗人吗?
不,席勒岂止是诗人,而且是一位伟大而不朽的人!
只要想想翻译成了世界的主要语言,贝多芬以其主要段落谱成《第九交响曲》的合唱部分,而今已唱遍全世界各个角落的《欢乐颂》,就足以证明席勒作为诗人的杰出和伟大了。
去年是席勒逝世200周年,有德国学者撰文说,遵照席勒挚友歌德的要求(ganz der Aufforderung Goethes entsprechend),席勒应该“作为伟大的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勇敢的人”(als gro遖rtiger Dichter, Philosoph und Historiker und tapferer Mensch gewürdigt)而得到纪念。
还有,上海老翻译家钱春绮先生翻译的《席勒诗选》,收入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外国文学名著丛书”,这件事同样证明席勒作为诗人也十分受重视。因为,除了《欢乐颂》似的热情洋溢的抒情诗,席勒还创作了《孔夫子的箴言》等哲理诗,以及在德语国家脍炙人口的《手套》等叙事诗。
在德语里,诗人也可以指剧作家(Dramadichter),所以称席勒是为剧作家同样一点没有错,但却不能因此否认“诗人席勒”这个称谓的正确性。余先生本人是戏剧家,更加关注和重视席勒的戏剧成就,完全可以理解。
关于席勒遗骨的传说。
余先生很动情地给我们讲了两段关于席勒遗骨的故事,以证明歌德席勒两位文化巨人之间的真挚友谊。笔者理解并感激先生的良苦用心,但却不能不指出,这仅仅是一些传说即德国人所谓的Legende而已,不但在正儿八经的传记和有关典籍上读不到,在相关人士的圈子里也难得听闻,很可能属于无稽之谈。
史实是“1805年5月11到12日的夜里,席勒的遗骸被葬在圣雅各教堂公墓的藏骸室里,到1827年9月16日又开棺整理骸骨,迁葬到魏玛公侯墓园,后来歌德死后也藏在这里,两墓相邻。”(见董问樵著《席勒》)
为了记叙更加准确,有两个细节须要更正:Fuerstengruft 并非“公侯墓园”,而是“公侯墓穴”;穴中“两棺相伴”而非“两墓相邻”。如今情况依旧,席勒遗骨犹在,仍长年与歌德的遗骸一起接受着来自世界各国的敬仰者的瞻仰。
至于余先生讲的歌德曾捧着席勒的白骨凝视的情节,倒在某系时候的某些文艺作品和其他书里出现过,而且做了另外一些莫名其妙的解读,例如说席勒是被人毒死的,歌德也参与了谋杀,等等。在网上用德语“谷歌”搜索Schillers Tod(席勒之死),条目竟多达两百余万,所以在信息时代,接受和采纳信息须要格外慎重。
在青歌会上做即席点评谈何容易!笔者敬重的散文大家和文化学者余先生顺手拈来,忙中出错,完全是“智者之失”。之所以为文指出,纯粹因为青歌赛众所瞩目,不指出定然以讹传讹,且影响深远、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