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俺的随笔 |
尤其看那些研究生期间不同专业的同窗们的著作,感到很有意思,能看出他们这些年的长进,也能看出他们的学术生活轨迹。
同专业读英美文学和翻译研究的,不乏天资聪颖者,读书时已有作品问世。但后来走上了“红道”(从政)和“黄道”(从商),飞黄腾达或腰缠万贯,但就是从此与书香绝缘了,查了半天,同名者不少,但一看就知不是他们。读书是手段和过程但不是目的,他们算是生活的强者。
后来走“黑道”念博士或博士后者,开始还对早年的文学研究孜孜以求,出版文学方面的著作,但出国后为生计考虑,不得不作出妥协,转向“大文化”,谁知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蔚然成了大家,著作名称跨度大起来,包容了中国电影,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称得上是中国问题专家了。人和人的学问可塑性之强和潜能之深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只要你聪明,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妥协有时能成就大事业。
再看当年在江边山林中把酒吟诗,八月十五的月光下张口“春江潮水连海平”的中文系大才子,十几年后纷纷转行,从了商的发了输了,从了政的上了下了,精神分裂的销声匿迹了,硕果尽存的一个,让我从北图的书目中查了出来,却原来是春江潮水退了,只剩下了手中的空酒瓶,写了两本书都是与酒有关的,听说酒广告中有一句著名的绝词儿就出自他的笔下。可谓当年斗酒诗百首,如今落笔金万两。
要说最春风得意的还是那几个“正经系”(政经系)同学。当初他们个个老成持重,不与我们这些文学痞子为伍,玩笑时逼急了就说:“别得意,将来你们学中文的给我们当秘书,学外语的给我们当翻译!”这些年经济改革如火如荼,他们如鱼得水,旧作新著雨后春笋般涌现。敲一个作者名字进去,几秒钟后便“哗”地闪出一屏著作目录(10本),屏幕提示下一屏还有五六个目录。哇!火!从论苏南模式到川西腾飞到产业结构调整到毛泽东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令人目不暇接。
而在北图的书单子上最为动静杳然的是那些当年天天半夜做完试验回宿舍的理工科同学。他们大多当了教授或出国当了教授,但他们的著作多为冷僻的教课书,北图的馆藏目录中很少收这些。而他们的工作依然是在实验室中埋头试验,在课堂黑板上写了擦擦了写。他们更多的成果是论文,而不是著作。现在想起他们,眼前还是一张张蜡黄的小脸儿,呼哧喘息着风雨夜归的样子。心中难免生出恻隐来。我深深知道,跟他们比,自己那几本什么文学算不得什么。当年身为文科学生,但最好的朋友却是交在理工科同学中。因为我实在是敬佩他们。
当然他们中大多数出国读了学位后就告别了学术,进了美国的公司当上了白领儿,挣上了七万八万美元的年薪,忙着养别墅和轿车,闲着养花养狗度假,自然就没有著作收进北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