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索德伯格1940年代黑白 |
分类: 假装正经 |
http://www.gmw.cn/images/2007-05/24/xin_190504241608812383312.JPG
客观地说,上点年纪的观众也许会更乐意观看该片,因为说到这部电影,很难不提及上世纪40年代的世界电影历史和一些著名影片。除了电影拍摄技巧,在类型、叙事和人物诸多方面,该片也尽量靠近当时的一些影片或类型。影片开头的断墙残垣画面很容易让观众想到意大利导演罗伯托·罗西里尼(Roberto Rossellini)的新现实主义影片《德意志零年》(Germaniaannozero,1948年)。影片中不乏黑色电影(noir)的经典元素:私利与欲望、幽暗与绝望,风格化的造型,悬疑的剧情架构,道德的妥协与困境,人性的挣扎与责问。此外,在人物设置上也兼有正面的硬汉和淫荡的女人。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错综关系也让人记忆起卡罗尔·里德(Carol Reed)的黑色电影《第三个人》(The Third Man,1949年)中惊心动魄的多方角力。而该片中痕迹最为明显的还是对迈克尔·柯蒂兹(Michael Curtiz)的《北非谍影》(Casablanca,1942年)的模仿和致敬。两男一女、爱情与战争,特别是影片的结尾,迷蒙的黑夜之中,凯特·布兰切特戴着英格丽·褒曼的那款帽子,而乔治·克鲁尼则像汉弗莱·鲍嘉那样在道德与情感上做着痛苦的踟躇。索德伯格自己并不讳言其对柯蒂兹的崇拜和自己的野心:“我就是希望用他采用的那些手法,拍出《北非谍影》那样的影片。”
当然,如果说《北非谍影》奉献的是一种战时的浪漫,而该片则刚好相反,是一种对战后道德现实的反思。索德伯格对影片的主旨曾有如下表述:“故事中的每一个人,无论是代表个人、机构或政府,并未直接说出他们想要的是什么,却一直秘密地向自己的目标迈进。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伪善和否定,却也是人性与生俱来的东西,是战后的混乱下所产生的必然结果。战争结束,并不代表着一切事物的新生,战后,我们仍然要与死神抗争,在地狱中行走。”战争让影片中的人物变得自私、贪婪,如莱娜在剧中所言“战争是堕落的最好的藉口”。而战争的异化作用也并不局限于战败的德国,包括美苏在内的战胜国同样为了争取对自身有利的战后格局而颠倒黑白,勾心斗角。
正如美国影评人认为的那样,“影片太过注重临摹黑色电影的风格,因过度的形式主义而失去了内容”,影片最后未能取得理想效果的根源无疑是索德伯格忽略了对叙事方式和人物塑造的用心,而不管是《第三个人》还是《北非谍影》,真正让它们成为杰作的还是完美的叙事和立体的人物性格。我们知道,黑色电影往往通过动作的主体在不断发现、甄别线索的过程中,推动叙事发展,直至最后悬念解开,并最终完成对主要角色的性格建构。观众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感官的愉悦和道德、价值上的认同。而索德伯格这一次基本上把影片分为了图利、杰克和莱娜三个部分,而且三者之间未能环环相扣,这让一大部分剧情张力被稀释。杰克和莱娜过于戏剧性的重逢,两人之间缺乏激情的对手戏,也难以让人联想出之前两人究竟如何相爱、莱娜前后的变化又有多么巨大;而图利的突然被杀,这个死亡谜团后来又轻易地从叙事主线中退出了,影片显得缺乏清晰有力的叙事线。看上去,“爱情”难以让人信服,而“战后美苏对抗”也更像是个噱头或者说提供作者道德观的时髦载体。导演以一种被动的方式拍摄一个关于道德和伦理的情节剧,那些预设的观点大多是通过人物对白直接而生硬地呈现出来,以至显得索然无味,观众最后很难对任何一个角色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影片的拍摄都在本土完成,设计总监菲利普·梅西纳以1948年的《柏林艳史》的场景资料(该片于半个世纪前在柏林实景拍摄)为参考物,在好莱坞的布景棚里“造”出了二战刚刚结束时的柏林。而整部影片不也颇似一个精致的赝品?
(
德国好人(The Good German)
导演/编剧:史蒂文·索德伯格 Steven Soderbergh
主演:乔治·克鲁尼 George
Clooney 凯特·布兰切特 Cate Blanchett 托比·马奎尔 Tobey
Maguire 杰克·汤普森 Jack Thompson
出品: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