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夜宴

(2006-09-17 18:54:07)
分类: 假装正经
夜宴
 
     《夜宴》无疑是内地商业片/贺岁片票房大导演冯小刚作品序列里比较特殊的一部作品。“特殊”一方 面源自电影风格的转变,冯小刚这一次舍弃了赖以成名的社会小人物式的喜剧路线,转而玩起了大历史、大 人物题材;同时,定位也不再是反讽式喜剧,而是一部正剧或者说是悲剧。这个不同,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 电影的诉求变了,它不单要承载起内地票房的追求,还要打入美国市场,竞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不管是放 弃了往常的贺岁档期,还是复制《无极》的点映策略,都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

     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决定了《夜宴》的成与败。应当说,作为一部大投资影片,《夜宴》做到了 呈现给观众一次视听语言上的“盛宴”,谭盾的音乐、叶锦添的美术和服装、张黎的摄影,再加上章子怡、 葛优、周讯、吴彦祖等大牌影星,这些在各自领域的顶级人物,为影片奉献了诸多“看点”。特别是开篇十 余分钟“九人团”密林刺杀太子的一场戏,动作设计新颖、音乐烘托得力,风格清冽,张力十足。

     然而,冯小刚在《夜宴》里的最大一个败招就是“叙事”,剧情复杂、拖沓,人物性格苍白而符号化 。影片借鉴了莎士比亚的《王子复仇记》,讲述多段乱伦之情,刻画多种情感背后的权谋、争斗、欲望和人 性。搬来西方名著的原型人物,配之以骇人听闻的宫闱故事,然后试图诠释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性主题 ,没错,这些都是为奥斯卡的评委设计、准备的。然而,冯小刚导演之前的作品,比如《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天下无贼》中,那种扎根于中国当代社会种种问题的现实力度的桥段,统统消遁。一个脱离现 实、空中楼阁般的故事,要想打动台下的观众,那是难之又难。
 
     其实,如果能把故事讲好,把人物塑造好,那也不失为一部“可看”的电影。遗憾的是,我感觉 那些身份地位与平常老百姓相去甚远的角色,在“人的普遍特性”上,同样“不真实”。这些人似乎都不食 人间烟火,“爱”是毫无根由,“恨”也无从谈起。他们最多是一张张带有主创刻意为之的人物脸谱——没 有个性,没有血肉。冯小刚在影片里大量使用面具,估计一方面是为了增加视觉冲击,另一方面是为了帮衬 主题,作为“人的内心”的一种外在物化。但是,它最后恰恰反讽式地告诉我们,这些角色本来就是缺乏“ 人气、人味”的符号。

     在冯小刚以前的影片里,调侃味十足的台词,是打动观众笑神经的一大利器,这些台词在影片公映后 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会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成为一种流行语。非常意外的是,在《夜宴》里 ,这种武器被搁置了,取而代之的是夹杂着文言文、朦胧诗风格的对白。这样不论不类的语言,不要说突显 人物性格,连完成叙事都有点勉为其难。它最大的“贡献”是维持了冯式电影一贯的“笑果”,只不过,这 笑声从以前的“会心的笑”变成了今日的“发冷的笑”。当葛优对着章子怡说“让我暖你的心”的时候,我 真感觉到阵阵冷意袭来……

     冯小刚,从一个以“叙事”见长的导演,到如今,扬短避长,舍叙事而重视听,并非是他个人修为的 一种倒退;它更多地体现了导演在追求变化,满足更大市场过程中的一种力不从心和无奈之感。场面之大、感动之少;声势之盛,人物之轻;从《英雄》、《 十面埋伏》、《无极》到《夜宴》,这些大片似乎都是得了同一种疾病,这已经不能简单地看作某个个体导演的前进或者退步,蓄意求变或者水准下降。也许,这些内地电影的导演排头兵正在走的是一条内地商业大片必经之路,虽然,这条路上,有着太多的不能承受之重。究竟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也许过个十年再回头审视,答案会更有分量。By 叶航
 
平媒用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哭泣游戏
后一篇:日落日出时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