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假装正经 |
格林兄弟The Brothers Grimm
导演:特里·吉列姆 Terry Gilliam
主演:马特·达蒙 Matt Damon
希斯·莱吉尔 Heath Ledger
导演:特里·吉列姆 Terry Gilliam
主演:马特·达蒙 Matt Damon
希斯·莱吉尔 Heath Ledger
曾拍摄过想象奇诡的《12猴子》Twelve Monkeys、《巴西》Brazil等电影的导演特里·吉列姆,自然不会循规蹈矩地拍一个关于德国童话作家格林兄弟的传记电影。事实确实如此,本片仅仅是套用了这两兄弟的名字,但故事却完全是虚构的,相关的仅仅是电影里间或会出现小红帽、睡美人、灰姑娘等格林童话里的原型。
与安徒生童话有所不同,格林童话总会出现“残酷、血腥或黑暗的情节”,后者显然不适合迪斯尼公司那些PG级的家庭电影,但对特里来说,他正好借此拍摄一部充满迷幻色彩的“反好莱坞式童话”的电影。因此,本片在夸张的幻想和华丽的影像之外,还有着糖果式好莱坞童话所没有的“黑色与另类”。
特里本身就是好莱坞的一个异数:在美国出生,度过了11年类似汤姆·索耶的童年,后来因为对美国不满,索性跑到英国并申请了国籍……这些特立独行的经历无疑为他身上的“反电影英雄主义”做了最好的注脚,在这部电影里,他无情地用大部分时间来拿格林兄弟开涮:宣扬“纯真与善良”童话收集者,居然是两个混吃混女人的大骗子!这样一种看似荒唐的“设定”,就如同《大话西游》那样,紧紧地接轨了现代人“颠覆权威”的反叛欲望,并以此吸引“对童话已经感到陌生的成年人和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这两大观众群体。
然而,遗憾的是,故事的空洞与表演的苍白让本想表现的颠覆精神与戏谑心态遗憾地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撑,电影也最终变得“缓慢、烦琐而枯燥”。
编剧伊仁·克鲁格曾表示,这个剧本将讲述一个“融合了冒险、喜剧,同时兼具童话梦幻和黑暗魔幻色彩的”的冒险故事。而如此繁复的定语,恰恰暗示了这部电影潜在的“叙述层次不明,人物单薄平面”等毛病。叙述时,既要展现兄弟情谊,又要阐明政治缘由;除了照顾魔幻成分还要兼顾现实成分。这就表现为:在空间向度上,旁伸过多,而在时间向度上,则发展过缓。整部片子就像是“吃力地推着一个塞满了东西的储藏柜艰难地前行”。
正是如此,你分不清这是部喜剧片还是部恐怖片,你也一样迷惑于这到底是部老式的伙伴电影(buddy film)还是一部对童话电影进行讽刺的电影。这种“混乱”无疑对本片的商业意义和现实意义构成了双重打击。
莫妮卡·贝鲁奇曾如此称赞特里:“他的幻想能力丰富得如同一个婴儿。”然而,在本片中,想象力的匮乏与贫瘠,让人不敢相信这是特里的电影。故事情节过于老套,重要桥段屡见不鲜:骗子行骗却弄假成真,最后成了真的英雄(《小人物,大英雄》等黑色喜剧片常用手法);女人为了永葆青春美丽而实施歹毒计策(《白雪公主》等童话故事的常见母题);用女人的吻来拯救男人(《第五元素》等商业片惯用煽情手法)。这对一个以想象力丰富著称的导演来说,不啻是种冰冷的讽刺。
特里的作品影像风格独特、主题怪异另类,因此,不少好莱坞大牌演员都希望能接演他的电影。《渔王》中的罗宾·威廉斯、《12只猴子》中的布拉德·皮特,而这一次,马特·达蒙为了主演《格林兄弟》,差一点推掉了《碟影重重》。但是马特·达蒙和希斯·莱吉尔这两位新生代明星的表演却给人生硬突兀之感。特里故意让电影里的威尔成了杰克的哥哥(现实中正好相反),并一反常态地让外表忠厚的马特·达蒙扮演风流花心的哥哥,而沉默寡言的希斯·莱吉尔扮演感性而神经质的弟弟。然而,两人舞台化的表演方式,让原本应该鬼马精灵的主人公变成表情夸张、台词生硬的小丑。
当然,本片亦有其可取之处。比如,片中大量使用的广角镜,让更多的场景与人物出现在镜头里,多少保持了导演一贯坚持的“主题宏大、影像壮观”的特色。而很多人喜欢把导演特里和蒂姆·波顿联系在一起,这当然是因为他们的电影都透露出一种迷人的“魔幻”色彩,本片的大部分场景放在捷克首都布拉格拍摄。这座欧洲历史名城中无数的哥特式或巴洛克式古建筑也提供给人一种浓郁的视觉奇观。但这些在剧本和表演的纰漏面前,还是显得杯水车薪。
马特·达蒙曾经比表示,电影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他认为评论界对影片的评价不够客观:“这部电影被冷藏了两年,这向评论者发出了一种很不好的信号,这个过程对这部影片的贻害已经产生了。” 本片的经历确实命运多舛:2003年6月开始拍摄,但在2004年6月时遭遇米高梅公司退出拍摄而暂停,为此导演特里·吉列姆不得不将这部影片的拍摄推后了6个月。在这段时间里,他转而执导了另外一部电影《涨潮海岸》,在2005年1月完成该片后才重新返回《格林兄弟》的拍摄之中。影片完成后,因为特里与制片方温斯坦兄弟的矛盾,片子又被雪藏了两年,直到2005年8月才首映。
好莱坞有句俗语:“任何被延迟发行的作品绝对不是好货色。”本片不幸成为了又一佐证。电影在参加威尼斯电影节时恶评如潮,特里自我调侃说:“我读了一些评论,感到我的事业正在终止。我是个失败的人,垮掉的一代,迷醉。”但愿本片不是特里开始下坠的跳台,而是让他触底反弹的跳板。(叶航 文)
前一篇:电影里最常规的99个镜头
后一篇:转:美国十个艺术电影制片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