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伊丽莎白镇

(2006-04-05 15:04:03)
分类: 假装正经
伊丽莎白镇
伊丽莎白镇 Elizabethtown(文见卫西谛之《电影+2005》)

 导演:卡梅伦·克劳 Cameron Crowe
 主演:奥兰多·布鲁姆 Orlando Bloom
    克尔斯汀·邓斯特 Kirsten Dunst
    苏珊·萨兰登 Susan Sarandon
《伊丽莎白镇》颇似导演克劳把两部前作《甜心先生》与《几近成名》倒进酒杯混合搅拌后再倒出来的一小杯鸡尾酒。你能轻松地在本片中找到那两部电影里的基本元素:《征服情海》中“从失意/死亡开始,到振作/新生结束”这一励志情节剧惯用的叙述模式和混合着“忧伤与喜悦、生存和死亡”的气质;《几近成名》中的音乐元素、半自传色彩以及用“旅程”来指代对人生意义和爱的寻找。
 
改变的只是,男主角换成了事业正在冉冉上升的运动鞋设计师,突然之间,他被解雇、被女友抛弃,事业和爱情双重打击,加上父亲的突然去世(克劳的真实经历),因此踏上归家/回归内心之旅——标准的“欲扬先抑”的剧作手法。还有这次担负起“开解/拯救”使命的女孩换成了一位空姐。
 
但如果仅仅是“重复”过去,那这杯酒也还能“可口”,遗憾的是这杯酒被兑了水,稀释过后就味道变淡、甚至无味了。
 
克劳至今依旧痴迷于借助影像讲述他“自己的故事”,电影一开头,“人生感悟”性质的画外音就暴露了克劳炽热的“倾诉欲望与说教企图”。牵强的爱情、生硬的寻根,导演遗憾地放弃了从日常生活中提取真正能激发心灵深处真实感动的细节。没有了时时散发出生存哲学的生活片段散落在影片的各个段落,这对一部“结局无悬念”的励志电影来说,无疑是灾难性的打击。主题想呈现的人文思想在好莱坞商业流水线的复制过程下,选择了以粗暴的方式进行灌输,以如此简单的相遇和单薄的爱情来达到对内心的拯救,多少显得轻率而肤浅。
 
虽然克劳一直渴望能像弗兰克·卡普拉Frank Capra、比利·怀尔德Billy Wilder等人的经典喜剧那样“充满叙述的魅力和笑中带泪的人生况味”;但是美国的影评家却调侃似地建议克劳应该去看一看导演扎克·布拉夫(Zach Braf)的处女作《情归新泽西》(Garden State),同样是讲述男主角的迷失,同样是失去亲人后的回乡之旅,同样邂逅一位女孩,但后者“润物细无声”地让观众与剧中人达到感情的谐振。
 
缘于克劳特殊的从业经历(年轻时曾在《滚石》杂志做记者还是个疯狂的摇滚乐迷),音乐始终是他电影里看不到的第二主角。音乐在本片中几乎是贯穿首尾,有时隐为背景,有时跳至前台。从蓝调、民谣、摇滚,到克罗的妻子(也是摇滚乐队Heart成员)南茜创作的吉他曲,说“让人大饱耳福”一点不为过。然而,音乐的突出从另一侧面说明了克劳对其他叙事手段的轻视与放弃(也可以说是一种不自信):大段大段唠叨的双人对白和自言自语,用动作和表情来定义人物性格却明显偏少,结果就是整部影片节奏缓慢,张力缺失。观众很自然地会发问,克劳到底是在推销电影还是原声大碟?
 
一次对自身成长中经历的爱与哀伤的回望与自梳,最后流于刻意与庸俗。也许导演只是把这部电影作为一种自我宣泄的载体,至于是否能打动他人,他反而不怎么在意了吧。(叶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