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象

(2006-03-22 16:44:12)
分类: 假装正经
大象
 
这几天,挑出来看的片好象都和金棕榈有关,前天看了《孩子》,下午看了《大象》,很牛掰。加斯范桑特确实牛啊,不枉我对他的片是见张收张。
 
《大象》的片名来自“盲人摸象”的典故,意为没人能知道全部的真相,很多时候都是自以为是地作出主观判断。令人难忘的长长的移动跟拍,有时镜头在前,有时对准背部。似乎有只隐隐的眼睛带着我们一起走进这座“普通”(全美的中学应该都是大体如此)却又“异常”(在这里,将发生一起学生枪杀案)的校园。那些并不太晃动的镜头,看似镇定而安详,实则暗礁已藏。摄影机的“视点”经常变换,从一个学生到另个学生,一种“互相观察”和一种“相互的亲疏关系”,复杂的人际关系,纷繁的线索。近焦拍摄,周围的学生大多是“虚焦”,全知视点的缺失正是“大象”的寓意所在。
 
导演对“暗示”的展示非常克制而隐忍。并不渲染,一个玩“杀人电脑游戏”的镜头,一个看“纳粹电影”的场面,一句不满的话,都是一闪而过,没有什么惊天大事,导火线很可能是哪一处开始点燃,然后慢慢蔓延,但是你无法确信到底是哪一点促成了杀人动机,“可能”实在太多,而电影也不会给你最后答案。
 
虽然根据真实事件改编,题材十分写实,但是影片不乏“写意”之处。如那些对着天空的空镜头,压抑,灰暗,流动的云,蠢蠢欲动的杀机……
 
音乐很棒啊,《献给爱里斯》,杀人者安然地弹琴时刻,非常让人唏嘘。记得《我心遗忘的节奏》里的主人公同样是弹琴/杀人的同一体。似乎这成了导演展示生活/人性的复杂和两元对立一面的惯式。
 
最后的镜头来的那么突然,持枪对着“被杀者”(并不入画),镜头外移,然后升起字幕。片子短的那么明显。似乎让人恍然,是不是屠杀并未发生?在我们还没完全明白过来的时候,一切都已发生,一切都如流云,流血那样,一去不可回。
 
影片打破线形叙述,以关键的时间点为基点,展开多线叙述。这和“大象主题”相关,不过,一种可以“回头”的电影时间,是不是在对应“不可回头”的真实时间?而很多事情,是不是如果……本可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