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

(2006-03-18 21:10:03)
分类: 假装正经
孩子
很少有BT上下的片,我利马看掉的。
《孩子》例外。
 

主要原因倒还不是它拿走了去年的金棕榈,而是因为达登内兄弟的那部《罗塞塔》(也拿下了金棕榈)曾经带给我的心灵震撼,当时也像摸象样地为此写过一些感想。
 
手持摄影,长镜头跟拍,记录片风格,低层人物,卑微生活……《罗》中的这些特色依然在《孩》里延续,相较前作,《孩子》似乎“苦”少了一点,“迫力”也弱了些。但是依然透出作者对现实的超近距离观察和浓烈的人文关怀。
 
故事叙述线是:有了孩子——布鲁诺卖孩子——要回孩子——女朋友桑妮娅和布鲁诺反目——布鲁诺和伙伴飞车夺包——被捕。电影结束在两人在看守所相拥而泣的那一刻。
 
电影似乎是突然从一个地方切入这两人的生活,然后截取了几天的时光,又在一个地方突然切出。我都不感觉这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因为它能让人对之前和之后的事,产生众多猜想与联想。它很普通(虽然事情本身看上去很不普通),普通到可以无限复制到他们生活中的每个时间段。
 
有了孩子后,短短的喜悦,导演仅仅只给了少的可怜的片段。之后就是把孩子卖了。布鲁诺不间断地在当自己的东西,以此表现他生活的窘迫和对生活的消极态度。最后在看守所,他问她,孩子怎样,她说很好。孩子一点不知道自己已经经历了如许风波,他安然,他没什么变化。可他的父母却平白无故地因为他而遭受了进一层打击和伤害……作者对当下社会里爱之作用的悲观无望(桑不给钱,布转头就去抢钱)是现实的。拥有/失去的双重呈现无疑是电影勾动我内心的巨大源动力。

镜头里只有表情,动作。没有内心的刻画,没有独白,没有任何试图进入人物内在的企图或者说行为。就这样,我们只能作为“观众”在外围静静地看这两个人的命运波折。他们的生活和观者离的很远很远。
 
有一个镜头,是布鲁诺夺包后逃跑,躲在一处,当他试图从遮蔽物后推出出来时,人突然静止,表情的特写。导演此时没有立即接反打镜头(不完全是希区科克那样用延宕反打镜头来强化悬念),揭示他看到的人或者东西;而在他看那些搜索者的时候,也没有用主观镜头。导演不希望我们的眼睛和布鲁诺的眼睛在一个时候合为一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