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千里走过头了

(2006-01-11 17:10:51)
我做事好象越来越喜欢拖了。
 
《千里》刚上档时,我在北京,没看,原以为回来就会去看,没想到北京回来也有些时日了,直到今天才抽了个下午去看,要不是周末要离开HZ,这片子又快下档了,估计今天都不一定能发心去看。
 
看电影之前我一般是基本不看评介的,不过几部大片声势实在是太大,网站,电影杂志,BBS,观点一抓一大把,要说一点不接触到对电影的评介也是不客观的。但也仅仅限于主创人员是谁,故事梗概之类,粗疏的情况。
 
基本感受是,这是一份命题试卷的高分答卷,但是仅仅是考试作品,不是发自真正的内心。
 
具体感受大略如此:
1,剧本确实是个不错的剧本,中国第一编不是盖的。故事机巧可又无法说其虚构痕迹重,大的漏洞基本没有。两对父子,中外,相异的与相通的,两对之间父子情的时交错时分流,脉络清晰。摄影也不错,没有咯人之处,奥斯卡摄影提名赵小丁的功力摆在那。
 
2,非职业演员选的准,“演”的好。高老头我就不说什么了。邱林和杨扬,真好。一点不会输给高,从选演员的角度上比,张一直都比陈强,除了陈让张国荣演《霸王》是招绝妙好棋,换个人也许电影就完了。
 
3,最大的不舒服是旁白,画外音过多过露。是不是张还不够自信,深怕自己的意思观众无法领会,其实不然。恰恰是旁白让这个电影反而显得“不够真诚”。电影就像一个肚子里有货,急于表达自己的应聘者或者求偶者……过了就是不及。当然,张有其难处,因为高老头本身是个沉默的远山,让他说太多话,不现实。所以采用心理独白,可还是痕迹重了,味道少了。个人感觉,除了最后儿子写给老高的那信,前面的独白可以大大减少。
 
4,印象比较深的几处。个人以为是老高让邱给他录象,坦陈自己为何要见李加民的缘由(符合高的性格,而且在剧情上起了很大的承接作用),还有就是他和杨杨在山上那段(朴实,生活化,如拉大便那段),以及最后放照片那段(稍过了点,可还是感动我了)。
一个最深印象的是瞬间是,村里,一长排桌子,旁边都是吃的人,在画面的右边;而在画面的左侧,是茕茕而立的老高,沉思状——喧闹与冷清、热烈与孤独的对比强烈。一种“我自兀然不动”的美感油然而生。
 
5,说说“影子”,《最好的时光》,很都人看出有侯的前作的影子,《童年往事》《千僖曼波》等等。而这部电影,我至少看出三处影子:1,村居委会的那个老头,不就是《秋菊打官司》里“就为讨个说法”的秋菊吗?那一番大道理,其实他也愿意让高见到杨杨。2,杨杨最后追着老高那车跑,多像《我的父亲母亲》里的章啊,连机位,外景都很接近(这个地方过了,杨杨吹哨子送他也就够了,还要追着跑,有这么夸张吗?)。3,高的儿子始终没出来,但是作用很重要,甚至杨杨都是他的一半化身。这和《大红灯笼》里的老爷类似。
 
 
这部电影让俺想到一个词和一个典故。
一是“难能可贵”,竭尽所能地让其他人与老高“反面”起来,导游啊,儿媳啊,以此突现他那一根筋似的执着。二是“乘心而去,尽心而归”。乘着船去赏景,到一半,突然说回去,人问为何,云:已经达到了目的。拍那出戏,就是这意思——意义并不在于具体的物质或者结果。
 
这电影看完,我有一个冲动,再看次科斯特纳的《完美的世界》,不是父子,胜似父子。无比怀念第一次看这片的时候,那时还是VCD时代,译名叫《强盗保镖》,我倒更喜欢这个意译。
 
当时看到最后,我身上皮肤有抽搐的冷感,鸡皮都上来了。这是一部好片给我的最明显的身体感受。
 
而看《千里》,它仅仅是煽了我的耳朵,还没煽到我的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