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假装正经 |
韩国的小品电影,一贯的,人物精简到不能再少,但是人物之间的关系却紧密的插不进一根针泼不进一滴水。
三个半人物,女儿,母亲,摄影青年,还有死去的父亲。
女儿左手畸形,常年带白手套,不敢示人,当然这也暗指着她的心也同样封闭,不轻易打开心门,她生下来就多病,而且得的是绝症,医生已经定了死刑,时日无多。
母亲,年轻貌美的寡妇,丈夫是个海军,已经死去。
摄影师,年轻活泼,幽默热情,主动接近女儿,逗她开心,说喜欢她,逐渐走近她的内心。
片名是恋爱进行时,看上去类似翻版《八月照相馆》,只是把绝症的主人从男人变为女人。
悲剧是把美好的事物毁掉,那么,把悲剧拉到一开头,是不是之后的都不是悲剧了?结局早早定下,之后都将是生命最后的灿烂,那些发生的,似乎都将是“意外的、额外的得到”。
韩国人注重细节,也很重视道具的运用。
这个电影,用了三个道具,就把人物和故事串了起来。
第一个是打火机,女儿的,父亲的遗物,很珍贵。摄影师问她借烟借火,得以认识,然后是耍赖不还,有更多的机会接近和交流。门先要开打,事情才好办。
第二个是日记本,母亲自己写的,向死去的丈夫倾述自己的苦与乐,要丈夫给她力量,给女儿最后的时光以快乐。结果,女儿一次意外看到日记,知道了一切,留下一段话,在死后被母亲看到。
第三个是雨伞,摄影师和母亲都有给女儿送伞的桥段。雨伞在这里代表着“保护”,是两个人对女儿爱护的物化。特别是摄影师从阳台上把伞撑开了扔下来,极具美感,伞的内部是蓝天白云,伞飘下来,越来越大,笼罩住了女儿,感觉像是一只厚实的手掌,给了她安全的天空。
就依靠这三个主要道具,故事就讲了下去。东西都很小但是不能否认效果却很好,因为这些事都是日常,所以真实,而且这样的小人物故事,适合用这样的小切口。
但是看的时候,我一直在想结局,我总觉得如果就是这样发展下去,只能说是不功不过,没有任何比《八月》新鲜的东西。
还好,导演还是留了一手,最后的包袱一陡,分数就从6分升到8分。
椅子上,摄影师把一个装钱的纸袋交给母亲,说,这我不能要,因为如果我拿了,那就是说,我接近她,去喜欢她,都是为了钱。
这是个类似《非常突然》《暗花》一样的突变结局。
一个母亲,希望女儿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尝到爱情的甜蜜,可她又心门紧锁,怎么办?她这样做了。虽然很刻意甚至很不自然。但是这个母亲的形象一下子,立了起来。
电影的第一主角,从这时候起,女儿转到母亲,主题也从爱情转轨亲情。
一个多么可爱的母亲。
记住这个段落。
女儿叫母亲,一直直呼其名“美淑”。摄影师不解(其实观众也一直不解)。
女儿说,因为我没朋友。一次,妈妈来到我房间,举着手说,报告,美淑可以做你朋友吗?就这样,母女成为了朋友。
后一篇:飞机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