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战》:打出来的梦想和生存
标签:
恶战影评照日格图 |
分类: 光影交错(影评) |
一定有一部分电影是这样:从制作初期开始,它就没有想过要面面俱到,只想在电影中把一个技术层面的工作做好,做精。这样的电影也很难引起大众化潮流,但在一小部分骨灰级粉丝中却被捧为经典。很显然,《恶战》就属于这样的电影。它用香港电影早已用惯的“上海滩”作为故事背景,选择自己的角度讲述了马永贞的故事。关于马永贞的文字记载少得可怜。这也给包括电影在内的艺术作品很多想象空间,他们用各自的想象塑造清末年间上海滩上的那位回族拳师。早在1927年,就有过一部名为《山东马永贞》的电影。之后,马永贞几乎成了上海滩的武术的标志人物,关于他的电影作品也层出不穷。《恶战》导演黄精甫在讲这段历史时特意用黑白画面来表示致敬,把电影中的武打戏做大做强,给人视觉震撼。电影自始至终都选用黑白影像,只在表现夜上海时才选用了一小段彩色片段。在那个战乱频发的年代,只有在夜晚,上海更能展示它作为国际大都市的风采。当然,《恶战》中最精彩的武打戏也都出现在夜里,出现在室内狭小的空间内。这样的武打戏更具有“破坏性”,视觉冲击也更为集中。因此,如果单单是看武戏,《恶战》并不是太坏的电影。但如果像《一代宗师》那样从这部电影中寻找剧情值得品咂的地方,它就会输得很惨。说白了,这样的一部电影只为那些武打片粉丝负责。
尽管马永贞到上海来发展并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我们依然能从中看到“梦想”的力量。从自己的小村来到大上海之时,马永贞是一个自卑的少年。在不违背自己做人的原则下,他很快掌握了上海的生存法则,并依靠自己的一膀子力气在上海活得还算不赖。外部环境不断升级,马永贞不能只为个人的梦想奋斗,也不能只为一小部分(比如,他居住的那个大院)人的梦想奋斗,他被推举到了忧国忧民的高度。在这部硬汉电影中,他并没有让人们失望,用硬对硬的方式给观众展现了梦想变成武力之后的摧毁力与重建力。虽然《恶战》是一部武打为主的电影,我们从中不难发现创作团队的“反武”思想。起初,刚来到上海滩的马永贞身怀绝技,却只用来防身。电影中铁师傅退出江湖,甘愿当一名厨子的生活态度也反应了当时绝大部分凡人的梦想:在都市的纷乱中,他们只要解决温饱问题,梦想就会被撑满。只可惜,这样一个小小的愿望在那个年代也不能实现。在黑社会帮派斗争中,那些无辜的百姓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电影中的一句“有些人不得不打”,是“打”与“不打”的分水岭,让观众看到一位历史人物从守住自己的梦想到守住家国梦想的变化。
如果说《恶战》除了剧情的精细度之外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那便是片名。经历过杜琪峰执导的《毒战》,陆剑青执导的《寒战》,再看黄精甫执导的《恶战》,总觉香港编导在片名问题上集体进入了死胡同。既然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翻拍和致敬电影,《上海滩马永贞》这个名字显得更有诚意。另外,电影中夜总会歌女反复演唱的《把悲伤留给自己》,出自歌手陈升于1991年发行的专辑《私奔》,而电影的主体故事发生在1920年的上海,这首的确符合《恶战》剧情的歌曲,着急了一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