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院日记之十四:张老头
(2009-01-05 00:19:08)
标签:
张老头鲁院日记照日格图杂谈 |
分类: 鲁院日记(记录) |
张老头的本名叫张宝锁,是民族出版社的编审。他是鲁院十届高级研讨班蒙文一组的专业指导老师,也就是我们的老师。张老师为人和蔼,什么事都那么不紧不慢,更多的事,他都是一笑了之。
上第一次课的那天中午我们几个学员请张老师和另一位老师吃饭。喝到尽兴时张老师家里来了一位不得不会面的客人,他必须得赶回去。那次我负责打车送张老师回去。一路上张老师都沉默寡言,默默地坐在那里。为了打破沉默,我问及他对北京的印象。他说,我呀,在北京生活了整整三十年了,比起那些刚刚拿上户口的人,算是老北京了。可我还是对北京持有一种畏惧的态度,它林立的高楼大厦让我很不习惯。等明年退休了,一定要回呼和浩特,哪怕买个二手的房子,也在那里过几年舒坦日子。张老师所谓的舒坦的城市,当然是指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近,生活压力相对小的那么一座城市。
过了几天包括我在内的学员都交了翻译作业。几天后张老师把作业拿过来发给我们。看着我翻译的作品张老师很谦虚地笑了笑,说,你们都是专家啊,也不知道我改得好不好?这些只不过我个人的想法,不一定对。我认真看了一下张老师帮我修改过的作业,从字词的运用到修辞,再细到标点符号的规范使用,他改得很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其中有一位同学半开玩笑说,张老师修改后的稿子就等于是国家级出版社过了终审。张老师只是笑,不语。
大概过了一个月吧,张老师说要回请我们。因为那家饭店离鲁迅文学院实在是有一些距离,加上那几天手头的事情多如牛毛,本是提不起多大兴趣来的。那天晚上我却泪流满面。在酒席上的项目进行到一半时张老师自告奋勇地站起来,说,为了给大家助兴,我演奏一曲吧,我这个人没啥爱好,突然有一天看到有人在拉手风琴,就想学。于是就买了个手风琴,当然,曲子也不是很熟练,请大家包含。
真的,张老师的曲子拉得断断续续,让我感动的是都是蒙古族民歌的曲子。在繁华的北京听到家乡曲子的我们自然无比激动。我们和着张老师的曲子唱起来。那个小小的包间被我们几个酒后高涨的热情和家乡的歌声包围,让人听来暖暖的。曾经,我深深忧虑过张老师在北京生活的快乐指数。听毕一曲,深感欣慰。对于一个有如此雅兴的人来说,在哪个城市工作和生活,就不是那么重要了吧。
顺便说一下,如果没记错的话,张老师的左耳听不见任何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