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户川是日本一条无名的小河。河的两岸分别是繁华的东京和小城市川。一位身材高大的男子站在河边看着远处繁华的东京发呆。他想起了他的蒙古高原和那些淳朴善良的人们。他现在身在日本,除了学习,还得去餐厅打工维持他的生活。他有时候会觉得他这样的生活过于痛苦,甚至在擦肩而过的众多面孔中几乎没有人理解他的所作所为。
2000年6月11,对他来说这是个难忘的日子。那天在日本千叶县举办了气势恢弘的“国际文化艺术节”。那天他拿起了几乎被他遗忘在角落里的马头琴,并一鸣惊人。拿着民族最古老的乐器,他蹬上了日本舞台。那里的人们开始熟悉和喜爱蒙古族这个古老的乐器。他趁热打铁,于2005年在日本成立了自己的国际马头琴学院,师从他的人多达200多个,其中有小学二年级的孩子,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马头琴旋律响起的时候我曾经有过的青春,那些几乎被我淡忘的往事又浮现在我眼前,这个古老的乐器太神气了。”这是他的学生对马头琴的评价。
没有人会相信他就是几年前站在河边思念故乡的那个男生,没有人会相信他就是曾经在日本的小饭店做比萨饼的男生。他用五年的时间刷新了这一切。他就是赛音吉雅。
1976年一个平凡的日子。家住通辽市扎鲁特旗的中学教师海青一家沉浸在迎接新生命的愉悦中。几年后他的孩子渐渐长大了,并对爸爸的四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海青不愿让儿子赛音吉雅碰他的四胡。他见过的艺人太多了,他们的命运都一样坎坷多难,他不想让儿子学四胡。但赛音吉雅却趁爸爸在家的时候把深藏于某个角落的四胡拿出来,凭着自己的想象拉上一段。一次,两次……赛音吉雅隐约从他拉的曲子里听到了东北民歌的痕迹。这是他的关于艺术的第一课。
1995年,也是一个普通的日子。赛音吉雅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当时的内蒙古艺术学院。去学校时他本打算系统地学习四胡,实现他儿时的梦想。但事与愿违,为了能找一份更好地工作他不得不学习马头琴。这对赛音吉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要知道他们同班同学都学了几年马头琴了,他才刚刚接触马头琴。在困难前面,赛音吉雅没有退缩。凌晨四点,当呼和浩特的一切都还在甜蜜的睡梦中时赛音吉雅悄悄起床,拿着那花1000元买的廉价马头琴来到了学校操场。他一天的苦练几乎就这样没有任何征兆地开始了。没有人知道面对着黑暗拉那些忧伤的曲子时赛音吉雅的内心是怎样的孤独与渺茫。赛音吉雅那时只有一个目标:与同学们肩并肩坐在舞台上,尽情地拉上一段缠绵悱恻的曲子。这一愿望终于实现了。经过近一年的刻苦练习,赛音吉雅的成绩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1996年在全国“大学生汇演”时他和同学们坐在了一起,成了那个他向往以久的团队中的一员,这是赛音吉雅艺术生涯的第一次升华。
大学毕业后赛音吉雅带着他的梦想、带着蒙古族男儿的热血飞跃重洋,去日本留学。
……
采访赛音吉雅是在初春的下午。坐在记者对面的他身材高大、着装干净,笑容明朗,与那些穿着古怪的艺人们形成鲜明的对比。
他说,他在日本医院、学校、音乐厅等各种场合演出近500场;他说他在东京成立了“国际马头琴艺术学院”,学员多达几百人;他说于2003年6月他在日本发行了他的首张个人作品CD《我的梦》,于2006年5月发行了CD《蒙古苍风》,他说他在日本成立了“赛音吉雅马头琴协会”并任主要负责人;他的DVD《苏和的小白马》成为日本国文部科学省选定作品;日本《东京报》等十几家强势媒体争相报道了他的事迹……
不用他说过多的例子,记者已了解了他在日本的艺术成绩。他还告诉记者,他前不久在北京成立了“赛音吉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并出版了一张全新的个人作品集。这张作品集收录了与马头琴有关的故事、歌曲、曲子等多种艺术形式,央视著名主持人鞠萍应邀讲述了马头琴故事……
赛音吉雅很忙,他辗转与东京——北京——呼和浩特之间,因为他在国内的事业才刚刚起步,对未来,他充满了信心。
“在日本,因为马头琴很多人认识了我,马头琴不仅在异国成就了我的艺术生涯,还成了我的无字名片。”采访结束时赛音吉雅说,笑容明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