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船上杂谈 |
在未开放的时代,城市不需要营销,这个问题也不是问题,城市便是原住民的城市,与外人无涉。
若干年前,上海人把非上海人叫成“乡呕银”,北京大致也是如此。二元户籍制度也妨碍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交流,乡下人和农民在汉语里,至今还有贬义的成分。“城里人”这个词很大程度上也是仰视的视角。
但社会已经进入一个开放的时代,当今的流行语言是“世界是平的”。城市亦然。现今越是开放的城市也越来越学会了包容,他们知道,城市不仅是自己的,也是别人的,是城里人的,也是“乡呕银”的。
观察世界城市的发展,包容是成就一个城市的最重要原因,所以移民国家大多数也胜过限制移民的国家。城市如同一个品牌,品牌的塑造过程不是自己的沉溺或者意淫。每一个人都爱自己的家乡,但你无法把这种热爱强加于人。品牌的塑造过程是消费者参与的过程,定位也是消费者心目中的定位,而不是你以为什么就是什么。大多数情况下,你以为的东西和消费者的以为是风牛马不相干的。
中国的户籍制度过去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那种“家乡最好”的意淫。这种想法其实古代就有,于户籍制度严格时代为甚。就连龚自珍,也颇为自我陶醉的说过“踏遍中华窥两戎,无双毕竟是家山。”他的意思是说,他去过中国很多地方,也去过2个外国(在清代这还真不容易),但最好的还是他的家。
但究竟哪个城市好是个很难评价的问题。尤其是长期居住在一地的人,缺乏视野和各地的观感。人之所以爱自己的家乡很大程度上是习惯使然。大多数人在去异地工作生活若干年后便会爱上了这个异地,也是习惯在作祟。习惯在哪里生活,人往往会寻找这个地方好的佐证,为自己不用再迁徙找到合理的解释。
但城市真正的品牌,并不存在原住民或者本地人心目中。这种品牌观念是内向的,也只能在自己的圈子里自得其乐。城市这个品牌究其本质,是属于外地人的,这是城市外在的口碑,也是真正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反映。
过段时间我会在一家国外的媒体上写关于“商务旅行”的专栏,其中当然也会写到各个城市。很多人会问,商务旅行是浮光掠影的,你会真正的去理解一个城市的内蕴吗?
这样的话也对也不对。要我在每个城市长期居住,恐怕是不易的。但商务旅行,正是这个城市的“品牌接触点”,一个城市的经营,一个城市品牌的塑造,正是通过这样的接触点来完成的。即使是对于上海这样1000多万本地人口的大城市,来过上海的人也远远胜过上海的本地人。上海的城市品牌,也不是由上海人说了算的,它属于外地人,属于旅行者。
中国的地域意识非常强烈,甚至有时候地域歧视会超过种族歧视。这是非开放时代的产物,尽管这种歧视不会完全消失,但我相信它会随着商务旅行的增多而逐渐变淡。而事实上在中国目前这种城市建设千篇一律的情况下,大多数的城市其实是差不多的,不同的只是人文环境。
而好的人文环境和不怎么好的人文环境,还是由一个城市的眼界、开放程度、包容程度所决定的。说到底,这还是由这个城市的每一个市民的素质所决定的。
前一篇:为什么一团糟还能管的好?
后一篇:招聘的吹牛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