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浮槎山”还是“桴槎山”?

(2012-07-28 11:00:01)
标签:

安徽

昂云

居巢

旅行

旅游

分类: 敬爱巢湖

肥东县东北与巢湖市西北接壤处,有一座界山,肥东东乡西山驿百姓称东大山,巢湖西北乡柘皋镇土著称西大山。书面语一般写作浮槎山,或桴槎山,肥东境内还有一条“桴槎山路”。山名中究竟用“浮”还是“桴”,坊间莫衷一是。源于故土情怀,我主观上接受“桴”这种个性化域名,并时常混用。2011年,《新安晚报》刊发《“浮槎山”还是“桴槎山”?》一文,认可“桴”字,细心拜读后,我反倒认为采用“浮”字比较合理。

 “浮槎山”还是“桴槎山”?

关于浮槎,古代记述较多。如东晋王嘉《拾遗记》所述:“尧登位三十年,有巨槎浮于西海,槎上有光,夜明昼灭,海人望其光,乍大乍小,若星月之出入矣。槎常浮绕四海,十二年一周天,周而复始,名曰贯月槎,亦谓挂星槎。羽人栖息其上,群仙含露以漱,日月之光则如暝矣。虞夏之季,不复记其出没,游海之人,犹传其神伟也。”又如西晋张华《博物志》记载:“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芒芒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廓状,居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再如南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云,“武帝使张骞使大夏,寻河源乘槎经月而至一处,见城廓如州府,室内有一女织,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骞问曰:‘此是何处?’答曰:‘可问严君平。’乃与一支机石而归。至蜀,问严君平,君平曰:‘某年月,客星犯牛女。’支机石为东方朔所识。”

 

《拾遗记》等书记载的故事带有神话色彩,流传至今已经千年,虽然《博物志》、《荆楚岁时记》所记有所雷同,却都说明同一个问题,即槎为木筏,浮槎也就是乘坐木筏泛游的意思。李清照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无非乘坐、浮游之意。反观“桴”字,可参读《论语·公冶长》——“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皇疏:“桴者,编竹木也。大曰筏,小曰桴。”桴为木筏别称,特指小木筏,若桴槎用为地名,难解。回头来看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浮槎山水记》,指浮槎山“其事出于浮图、老子之徒荒怪诞幻之说。”文中所用均为“浮”字,延续的是古人意旨。复读宋代僧人释用逊《浮槎山》诗:“山为浮来海莫沈,萧梁曾此布黄金。梵僧亲指耆阇路,帝女归传达磨心。地控好峰排万仞,涧馀流水落千寻。灵踪断处人何在,日夕云霞望转深。”可知释用逊诗中取意,不出漂浮、浮游之外,此亦与古意吻合。

 

综上所述,桴槎之谓,不过大小木筏的统称;浮槎一名,则被赋予了君子贤人的主观抱负和精神追求,是不愿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高洁品质体现。“浮槎山”的资料信息及其蕴含意境,反映和寄托了古代仁人志士的节操和理想。结合该山“浮巢山”与“浮阇山”等别名足以推断:肥东与巢湖的界山,原本称作浮槎山;所谓桴槎山,适以口碑误传概之。当然了,尽管山名应是“浮槎山”,但在生活中不必强求老百姓放弃“桴槎山”。人们纠结于浮、桴与否,实是桑梓情怀使然,也是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殊性的一种表现,可以两存。是为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懒人养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