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银山智人
银山智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272
  • 关注人气:1,31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捉泥鳅

(2011-01-05 07:41:02)
标签:

安徽

昂云

旅游

银山智人

巢湖柘皋

分类: 民谣往事

幼年不知世道艰难,拿着红薯、菜瓜快乐地藏猫、快乐地放牛、快乐地放鹅……虽然看不到外界的精彩,生活却不乏充实和滋润。尤其不同季节的捉泥鳅经历,给过去的时光印上了“美好”一词。

 捉泥鳅

捉泥鳅的方法多种多样,最简单的是春夏大雨时,拿网兜在田埂的缺口抄一抄,就有收获。我年纪小,一般以扒泥鳅为主——在稻田选一节水沟,两头打坝,戽干积水,将烂泥翻个底朝天,大大小小的泥鳅无一漏网。哥哥们捉泥鳅的技术含量要高些,夏季斩泥鳅、秋季钓泥鳅、冬天挖泥鳅……不同季节,不同的门道。夏天,他们除去废弃牙刷上的毛、插满缝衣针,然后把牙刷绑在竹竿上,夜晚带着三用灯,满田野跑。黑夜,泥鳅喜欢钻出来讨露水,灯光一照,动也不动,哥哥对着它猛地挥手,一斩一个准,半夜能够斩到一小桶。秋天有些冷,不适合赤脚在外面活动,哥哥就制作钓竿,钓泥鳅。先砍一捆筷子粗、两尺长的棍子,每根棍子上栓一二尺尼龙线,线的端头系着自制蔑卡,然后穿上蚯蚓作饵料,钓具就做成了。一切准备停当,等擦黑时插在池塘周边,或者布在水田中,天蒙蒙亮再去起钓,基本上一个钓子一条泥鳅,偶尔也有黄鳝、鲫鱼等异类。冬天,小动物们都藏了起来,斩不好斩、钓不好钓,哥哥就扛着铁锹挖泥鳅。闲置的稻田,水稻土半干半湿,利于下锹。选准某处挖起展方四正的泥土,每每能看见好几条近乎僵硬的小家伙。冬季的泥鳅,再不像人们说的那样滑溜,晕呆呆的,再大也逃不脱我冻僵了的小手。时也,势也,时势不同,境况大变,人如此,泥鳅也如此。当然,捕捉法各式各样,我仅有扒泥鳅的份,其他情况下一概跟班拎小水桶。拎桶很有趣,也很荣耀,没有哥哥的孩子,还拎不到。记得某次斩泥鳅碰见一只老鳖,哥哥扔掉灯和竹竿,一脚踢翻老鳖,伸手卡住它的后腿窝……第二天,我吐沫横飞地炫耀,小伙伴们羡慕的要死,巴巴的哀求晚上带他们一道,那个得意哟,无法形容。

 

捉泥鳅,是用来吃的,为了改善生活,又因泥鳅享有“水中人参”的美誉,屡屡被用于招待贵客。家中来人,善良的母亲总是变着法子烧制泥鳅款待。诸如辣椒炒泥鳅、茄子烧泥鳅、餷面泥鳅,以及泥鳅钻豆腐、泥鳅下挂面等等,不一而足。值得一提的是泥鳅钻豆腐、泥鳅下挂面。顾名思义,泥鳅钻豆腐,就是泥鳅钻进了豆腐里面。将活泥鳅放进一小锅水里加热,泥鳅感觉不爽的时候,搁一整块豆腐,那些小精灵不由分说往里钻,直至锅里只见豆腐不见了泥鳅,再加调料,慢慢炖,火候一到,美味出炉。相对而言,泥鳅下挂面,在我们这里普遍一些,有句相关俗谚广为人知:“虾子炒大椒,馋死一柘皋;泥鳅得挂面,馋死一巢县。”现在许多土菜馆都有这道菜。不过,他们不用活泥鳅烹制,也不用自家磨制的红辣椒、土法酿晒的蚕豆酱,更不用手工挂面,味道差得很远,失去了泥鳅下挂面的神韵。旁的不说,超市出售现成的机制面,与农村自产的挂面,不在一个起跑线上。现代的未必就好,传统终究不能丢弃。我想,泥鳅下挂面也代表着一种文化,是中华美食大花园里的一朵小小奇葩,有资历、有条件列入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眼睛一眨,捉泥鳅已经是好多年前的事情,不晓得现在的孩子们可有同样的乐趣。只是偶尔听说:“都用电逮鱼,药水用的也多,什么都看不见了!”城镇越来越大,农田越来越少,加上掠夺性的先进技术,自然界的物种几乎都面临生存危机,包括可爱的小泥鳅,勿论孩子的乐趣——可惜了这段美好记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报告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