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欧洲中世纪的生活 |
建筑篇:村庄
欧洲中世纪的村庄统称village,但在威尔士村庄不叫village而叫hamlet(请不要跟莎翁创造出来的哈姆莱特搞混淆);在法国和德国这种村子叫做town(法国和德国的town人数大约在一千和两千之间,但在英国只有超过三千人的城镇才叫做town)。几个village组成一个地主的领地,几个地主的领地由一个城堡管辖,十几个城堡组成一个伯爵的领地,五六个伯爵的领地构成一个小公国,几个小公国合起来就是一个王国。此乃封建制度。我这里专门写英国的村庄,法国和德国的town我暂时留个伏笔。
一个村庄人口其实并不多,顶多上百个人,只有五十人的村庄在英国到处都是;不过几乎所有村庄都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个村庄大小是由教堂的大小决定的,人有多少教堂就有多大。奇怪的是一个村庄并不把一座教堂当作一个村庄的中心,一座村长大房(所谓manor house)才是一个中世纪村子的标志。村庄通常是能建在海边就建在海边,不能建在海边建在一条小溪的两旁也一样好,这样的话小村落才会有足够的水。通常一座村落的教堂叫做chapel而不是church(chapel是小教堂,church是教区教堂,cathedral 和 basilica是大教堂),而且是村里少见的石制建筑,所以即使其他房子都化为朽木,教堂还会留下一堆废墟。几乎所有的chapel鸟瞰都是一个十字,但有少数教堂因为石材不够只好建成一字。每个教堂旁边都会有一片小墓地,整个教堂连墓地都会建一圈栅栏以防偷窃。
水磨房和风车是村庄的另一大特色。如果有小溪的话就直接在旁边建一座水磨房,如果建在海边的话就必须另外开辟一条水路;风车比较简单一点,直接建在有风的地方就可以了。农民用水磨房和风车都要交一笔税,而且磨好的面还有给村长一部分,所以农民生活还是很艰苦的(这也是德国1520年农民大起义的一个原因)。几乎每个村庄都会有一个ale house和inn和一个tavern(ale house是小酒店,inn是旅店兼酒店,tavern是纯粹的旅馆)。象这种旅店都很便宜,住硬铺一晚上只要大约两个便士,如果要住软铺那就要四个便士。每个村庄都会有一个面包房,干酪铺,铁匠铺和盔甲铺,有些村庄也会有篮子铺,马鞍铺,木匠铺和木雕铺,如果住在海边的话,还会有船铺。除了这些铺子以外每个星期定时有一个市集(market),每个月一个集市(fair),卖的不外乎是各种家畜蔬菜和日常家用品。
Village时常会来一个卖赦罪符的,是挨家挨户推销,生意很好,如果卖出去一个的话就可以保证他两个星期的吃喝。十个便士买一个保赦一年的赦罪符,两个先令五年,十个先令二十年(打折)。如果有人肯奉献出来五英镑的话,那可保他永远免罪。那些卖赦罪符的谎称把钱捐给罗马教会,其实大多进入他们自己的腰包。除了卖赦罪符,他还卖圣物,比如象耶稣十字架上掰下来的一片木头(树皮),圣彼得的一滴血(猪血),天使翅膀下摘下来的一根羽毛(鹅毛),还有圣詹姆士身上的一根筋(牛筋)。因此两个教区可能会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圣物,有时甚至会为此发生流血争执。就这样还是有很多村民上当。
生活最苦的当然还是农民。他们的房子又窄又小又简陋,房子里人又多,因此六个婴儿生下来会有一个立刻死亡,四成小孩子活不过六岁,大约只有百分之四十的人可以活到五十岁,仅仅只有百分之十可以活到六十岁(所以孔子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而且食物饮用水都不卫生,因此疾病蔓延很快。这就是中世纪的村庄。有些人把它们想象的很好,其实他们想象的是现在英国风景优美的小村庄,而不是中世纪生活痛苦的小村庄。真正生活好的还是那些贵族。农民的生活在十四世纪才有了转机。黑死病使得欧洲人口大量下降,因此幸存下来的农民成了许多贵族争要的对象,到了十五世纪这种情况才缓和,到了十六世纪农民的生活已经是大大好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