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西方美术历程(二)

标签:
转载 |
西方美术历程(二)
柏拉图认为:“模仿物和真理隔着三层”,因而,它不仅无助于认识真理,而且妨碍着我们认识真理。因此,“摹仿只是一种玩艺,并不是什么正经事。”
艺术迎逢和满足人的各种卑劣的情感和欲念,摧残理性,其结果是败坏人性、贻害国家,因此,柏拉图建议把以“摹仿为业的诗”逐出“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起源于模仿,通过模仿而学习,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天性;我们欣赏艺术品时所得到的快乐,即使不是全部,也主要是由于获得了知识。
悲剧“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所谓“陶冶”,即“形成适当强度的情感”。而这对于美德是必要的,因而是有益于国家的。
我认为,柏拉图对艺术的作用的认识比亚里士多德正确:艺术的目的不是认识真理,而是满足人们的情感和欲念。他的错误在于认为情感是卑劣的——黑格尔继承和发展了这个错误。
这个观点当然不会被公众接受,因为情感是需要被满足的。亚里士多德明白这一点,他的见解不比柏拉图高明,但他为艺术的辩护迎合了公众的需要,所以他成了模仿说的创始人。
模仿说统治西方艺术理论两千多年,既是艺术本体论,又是艺术方法论。这种统治的现实基础是,西方艺术用了两千多年才走到了模仿的尽头。模仿说的现代术语是“写实主义”或“现实主义”,至今仍然具有活力,但不再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顺便说一句,柏拉图和黑格尔都是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是有据可考的人类历史上第一篇美学专论,他的结论“美是难的”至今有效,凭这句话就高出了历史上所有给美下过定义的哲学家。黑格尔的名言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是一种难得的悟性,他缺的只是一个“潜意识”概念。
点评暂停,下次再去埃及和罗马逛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