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径分岔的迷宫
安石榴
博尔赫斯有一个小说叫《曲径分岔的花园》,卡尔维诺有一个小说叫《命运交叉的城堡》,这两位文学大师以及这两个小说,在漫长的文学岁月中应该没什么交叉,但到了2013年岁末,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了梦亦非的长篇小说《没有人是无辜的》,当这部书进入我缓慢的阅读时,我一下子就想到了博尔赫斯和卡尔维诺,当然,没有那一位读者会想不到,因为梦亦非在书中毫不掩饰在导入了这两个人,而卡尔维诺直简直就是主角之一。《没有人是无辜的》构筑了一个曲径分岔的迷宫,其间有着人物命运的交叉,有着事物神秘的交织,有着梦与现实的空间交互,而更重要的,则是语言和文本的写作实验。
在本书的封面,印着两个酷似“人”形的如甲骨文般的文字,字形一样,但一个是立着的,一个是倒着的,这是两个古老的水族文字,立着的是“人”字,倒着的是“鬼”字。可以说,“人”和“鬼”,就是这部书中的角色,在人与鬼的空间,所展开的不是故事的猎奇,而是对世界的追寻。这个世界是广义的世界,包含万物,带着重重暧昧与未知。
在勉强而又快意地读完《没有人是无辜的》之后,我只能说,任何对这部书的评论都将是多余的,因为梦亦非在书中已经借卡尔维诺之口几乎说尽了,他不光谈到了写作,还谈到了哲学,谈到了人类学、社会学种种,最明显的是,在本书每个章节的最后一个部分,他都是在谈哲学和文学思想,有时会假借前面的内容作假意的归纳总结,有时简直就是无端转换话题,但又并不显得脱离,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思维和学识,不管如何天马行空,都是有着一个体系性的构架在其中的。
阅读《没有人是无辜的》,必须与作者的思维赛跑,或者说是追赶,因为要与本书的叙述并行实非易事,书中涉猎的事物,以及事物背后的信息实在太多,并且这些事物常常旁枝逸出,整体如同一个曲径分岔的迷宫。作为一部长篇小说,本书无疑是有故事的,而且相当丰富且能满足猎奇心理,在我看来起码有三条故事主线,一是于同志之死,最终我们读到的是对死亡的解读,而不是凶杀悬疑事件;二是不断出没的土匪,最终我们读到的是对英雄主义的解构,而不是反叛者的故事;三是鬼师的活动,最终我们读到的是对文化守望者的尊重,而不是神秘的渲染。这三条故事主线上的人物,在地域背景和人生命运上是有着交叉的,但更主要的是彼此游离,最终并没有组成一个期待中的大故事,然而众多的情节和细节却令人着迷。说真的,在我看来这比组织一个完整的、跌宕起伏又相互呼应的故事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没有人是无辜的》还试图证明一点,故事并非是小说必然元素,而语言、思想才是。还有一点更为重要,小说不是故事间的冲突,而是文化的冲突。本书将故事分为三个不同的类型,以零散的、拼贴式的讲述交互起来,所呈现的正是在时代、地域、民族、政治、思想各方作用下的文化冲突。在文化的定义下,那些闪现的人物不再是单纯的人物,那些零碎的事件也不仅仅是事件,那些游移的事物更不是简单的事物,它们都是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折射。值得一提的是,在本书中,作者对涉及的历史、地域、民族几方面的文化是有着深入研究的,实属某种现实之下的真实与可能,而不是惯常小说所采用的借助虚构去表现文化。
最后,不得不提到一点,就是本书结构的严谨和叙述的节制。作为一部名义上的长篇小说,本书并没有完整的故事框架和冗长的堆砌叙述,反而像是一部浓缩的随笔集一样近乎苛刻地安排好章节、形式、内容,甚至是每章、每段的篇幅,更精细到语言、句式的追求,例如每个章节都分为三个部分,每个章节的三个部分内容都分别对应,也即上个章节的第一部分与下一章节的第一部分内容是有着对应的,如此类推,一直到本书结束。如此做法,无疑是对写作难度的一个挑战,也充分显示了作者的写作底气。
《没有人是无辜的》还有着几份潜文本,如书中不断提到的卡尔维诺的《睢人三十年》和《看不见的城市》,《看不见的城市》是卡尔维诺真实的作品,而《睢人三十年》则是虚构的卡尔维诺作品,在真假莫辨、虚实交织之下,卡尔维诺成为了《没有人是无辜的》的主角和讲述者之一。其它的潜文本还有《碧城县志》、《泐虽》等,同样真假莫辨,但又不乏历史、现实、文化方面的依据。这些潜文本的加入,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没有人是无辜的》的内容,更使本书充满了写作的实验性以及阅读的乐趣。
(《没有人是无辜的》,梦亦非/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