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海德格尔 究竟说什么?

(2012-09-01 19:17:57)
标签:

转载

 

[转载]海德格尔 <wbr>究竟说什么?

 

 

                    海德格尔 究竟说什么?

 

                                               李章印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1. 晦涩难懂而又影响广泛的哲学家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年出生于德国巴登州的梅斯基尔希

       1976年在梅斯基尔希去世

     

主要著作:

          《存在与时间》(1927)

          《形而上学导论》(1953)

          《走向语言之途》(1959)

          《路标》(1967)

          《哲学献稿(源于Ereignis)》(1989)

           ……

 

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其哲学:

        一方面被认为晦涩难懂    

              令许多人望而生畏  

              以至于因此而受到否定

 

另一方面又影响极其深刻而广泛:

 

             地域:欧美,东亚等等

 

             学科:哲学(西、中、马、伦、科)

¡                  宗教和神学(基、佛、道)

¡                  美学、文艺和语言学

¡                  心理学和精神分析

¡                  建筑学(诗意地栖居)

¡                  社会学和人类学

¡                  法学、教育学……

 

2. 海德格尔说的不是“什么”,而是“如何”

¡         

¡        A. 不是“什么”(What)!        A. 是“如何”(How)!

 

         B. What is this?                B. How is this?

¡           This is a desk.                 This is a desk-chair that is such-and-such.

 

¡        C. “什么”是固定内容           C. “如何”是发生和实行

¡                   是死的结果                      是活的过程

¡                   是“幻相”                      是“真”“如”

¡        D. 执著于“结果”               D. 解脱出来: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         

3、“如何”即“存在”(“什么”是“存在者”)

¡         

¡        A. 存在是海德格尔的核心概念

 

¡        B. 存在即Being,来自于to be,是系动词

¡           存在就是This is a desk中的is

 

¡        C. 系动词联结主词和谓词,也具有存在之义

 

¡        D. 通常情况:This is a desk.

¡           海德格尔:This is a desk.

 

¡        E. Is就是“如何”(“如何是桌子”),就是存在

¡           存在就是“如何”

 

4. 存在就是世界的发生-流转,Ereignis(缘起,本有)

 

¡        存在总是存在者(桌子、椅子、讲台……)的存在。存在者(讲台)如何存在?

 

¡        A. 讲台的因缘整体性

¡                指涉大地:材料来自于大地上的树木等

¡                指涉天空:树木的生长依靠阳关雨露

¡                指涉制作者、销售者、购买者:木匠、商人等

¡                指涉使用者:用来讲哲学:演讲者和听众到场,海德格尔到场

¡                                      用来布道:神到场,佛菩萨到场,信徒到场

¡                指涉周围环境:楼房,宾馆,山水

¡                因缘整体性即天地神人的四元统一性

 

¡        B. 讲台的存在就是各种因缘的聚集

¡                     就是天地神人的聚集

¡                     就是世界的发生和流转:哲学的世界,宗教修行的世界……

 

¡        C. 只要讲台作为讲台,其存在就是Ereignis(缘起)

 

¡        D. 发挥:讲台所呈现的世界可以是天堂,也可以是地狱

 

5. 存在的遮蔽

 

¡        A. 存在是缘起,但缘起总要缘起出来一种东西(存在者),缘起出来的东西(存在者)又总是遮蔽缘起本身(存在)。

 

¡        B. 存在是缘起,但缘起本身不好把握;只有缘起出来的东西才好把握;所以,人们实际把握住的往往是缘起出来的东西(存在者)

 

¡        C. 作为缘起的存在是“动”,必须用动词来表示;但动词不能用作概念,概念必须是名词;而名词所表示的又往往是“静”的东西,于是,“动”的存在被弄成了“静”的存在者。(无奈是名词!)

 

¡        D. 自柏拉图以来,存在就被遮蔽了。哲学家们一直讨论存在,但他们实际讨论的是存在者。

 

¡        E.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同样也是陷入存在者之中而无法脱身——执著于幻相(存在者)。

 

6. 如何打破存在的遮蔽?

 

¡        这是海德格尔毕生的追求。

 

¡        这种追求使得海德格尔把哲学界定为一种方法。

 

¡        这种方法就是“现象学方法”或“解构-指引方法”。

 

¡        现     象     学:让自行显示者按照自行显示的方式显示出来。

¡         (phenomenology)  亦即“走向事情本身”。

 

¡        其中:

¡             “现 象”( phenomenon ):  自行显示者和自行显示;

¡             “学” ( -logy, logos ):  按照……方式来显示……。

¡             所以,这里的Phenomenology不同于biology, sociology,  theology等

 

7. 解构-指引方法1:形式指引方法

 

¡        A. 形式指引方法就是通过“形式”而指引到存在之中

 

         B. “通过”“形式”,同时也意味着“解构”“形式”

 

         C. 解构(破执):解构传统概念(僵化形式),追溯概念的源头(活形式)。

¡                         (佛教是通过戒定慧的整体修行)

 

         D. 指引:把概念(僵化形式)恢复为“源概念”(活形式)之后,

¡                 再通过“源概念”这种“活形式”,

¡                 把我们指引到原初的存在之中。

 

¡         E. 比较佛教的山水三境界

¡              第一种境界:山是山,水是水(执著于山水幻相)

¡              第二种境界: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破除山水幻相)

¡              第三种境界:山是山,水是水(破执之后灵动之山水)

¡                                        (悠悠见南山,滚滚黄河水)

¡         

8. 解构-指引方法2:还原出真实的人,Dasein(此在)

 

A. 自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之后,人很快成为被认识的外在对象,真实的人消失了。

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等都研究人,但都把人作为外在对象。

 

B. 人的本质不是“什么”,而是生存,是“我的去存在”,是Da-sein,此在。

 

C. 此在的存在是“在世界之中存在”(Being-in-the-world)。

 

D. “在世界之中存在”就是照料(Sorge, care)。

   包括照管(Besorgen, concern)和照顾(Fürsorge, solicitude or welfare work)

   在照管活动中,世内存在者首先都是上手者,开显出一个世界。→ 退变:现成者

   在照管活动中,每一个人都与他人“共在”。→ 退变:相互敌对。

 

E. 此在的照料具有时间性:生存就是携带着曾在又朝向将来的当前。

   时间性决定了人的历史性,人的生存是历史的。

   历史性决定了人的生存就是“重演”; 历史性又决定了历史学的可能。

 

9. 解构-指引方法3:解构哲学史,回归早期希腊思想

 

¡        A. 自柏拉图以来,存在就在西方哲学中被遗忘了。

¡           所以,必须解构西方哲学史,回归柏拉图以前的早期希腊思想。

 

¡        B. 海德格尔做了大量的哲学史的诠释工作。

¡           解构哲学史上的基本概念,还原出所有重要概念的源头——源概念。

¡           给我们提供了一幅崭新的西方哲学史图景。

 

10. 解构-指引方法4:名词动词化

 

¡        A. 名词动词化是解构-指引方法的一个重要方面。

 

¡        B. 名词总是对应于固化的刚性的概念名相,总是表达存在者。

 

¡        C. 名词的动词化就是破除刚性的概念名相,回归灵动的存在。

 

¡        D. 典型实例:a. Welt weltet (World worlds,世界世界化,世界世界着)

¡                     b. Das Nichts nichtet (The nothing nothings,无无化,无无着)

¡                     c. Das Ding dingt (The thing things,物物化,物物着)

 

¡        E. 真正的哲学概念都不能是绝对的名词,

¡           而应该在本质上属于动词,或者具有名词-动词二重性

 

11. 解构-指引方法5:艺术的艺术化

 

¡        A. 艺术和艺术品的退化:

¡           艺术被认为是表达主观的情绪和感受,艺术品也被认为是被观赏鉴赏的对象

 

¡        B. 真正的艺术和艺术品是以质料为大地,创造和展现一个世界。   梵高的农鞋

 

¡        C. 艺术是真和美的统一:

¡           艺术不仅仅是通常的美,对世界的开显就是解蔽(aletheia),无蔽状态,真理。

¡           真理不是通常主客符合意义上的真理。

 

¡        D. 真理就是澄明,但不是绝对的无蔽,而是解蔽-遮蔽的游戏。

 

¡        E. 一旦艺术作为艺术,一旦艺术品作为艺术品,

¡           物就不再是现成之物,对象之物,外在之物,而成为真正的物:

¡           物敞开了,存在的遮蔽被打破了。

 

¡        F. 只要艺术作为艺术,其本身就是一种解构-指引方法。

¡         

12. 解构-指引方法的目标:诗意地栖居

 

¡        艺术活动还只是人的一种活动。

 

¡        如果只在艺术活动中存在的遮蔽才被打破,那在人的大部分生活中,存在就仍被遮蔽着。

 

¡        完全打破存在的遮蔽,需要在整个人生中才能实现。

 

¡        这就需要人诗意地居住在大地上,需要真善美的统一。

 

¡        如何实现诗意的居住,这是思想的任务。

 

13. 解构-指引方法的归宿:思想

 

¡        A. 由于执著于存在者,思想在近现代已经退变为计算性思想

¡           (霍布斯,莱布尼茨,卡尔纳普,近现代科学)

 

¡        B. 计算性思想以精确控制事物为目的,

¡           是数理性的、表象性的、主客二分的。

¡           使得物不成其为物,而成为被控制的对象;

¡           使得世界不再是生活世界,而成为外在世界。

¡           使得人不再是本质意义上人,而成为一切的主宰。

 

¡        C. 本真思想是沉思性的、追思性的,以敞开存在者,开展存在为目的。

¡           本真思想不是作为主体的人的主动行为,而是对存在呼声的响应。

¡           本真思想不是急于去把握什么,而是等待和守望。

¡           本真思想是顺随,对事物的顺随,对神秘的敞开。

¡         

14. 海德格尔哲学的宗教意义1:基督教的去神话化

 

¡        A. 基督教教义中有一些基本说法:创始论、末世论、圣餐、神迹等。

¡           在现代科学看来,这些都是神话,甚至都是迷信。

 

¡        B. 19世纪以来,现代科学世界观已经支配了人们的头脑,

¡          如何解决基督教与科学的冲突,已经成为基督教神学家的急迫任务。

 

¡        C. 海德格尔哲学可以给予基督教的许多说法以崭新的理解。

¡           可以避开与科学的冲突,又保留基督教基本教义。

 

¡        D. 许多基督教神学家都在借鉴海德格尔哲学来做神学的诠释工作

¡           最突出的就是布尔特曼等人的“去神话化”。

 

¡        E. 去神话化:去掉神话形式(客观化形式),

¡                     保留神话所说的内容,

¡                     从人的生存的角度诠释其更深层的宗教意义。

 

15. 海德格尔哲学的宗教意义2:佛教的去神话化

 

¡        大千世界、六道轮回、因果报应是佛教的基本教义。

 

¡        现代科学的观点:只有一个物质世界,也没有什么六道;

¡                        人死如灯灭,没有生命的轮回;

¡                        因果关系是一种机械的关系,甚至是函数关系,因果报应是迷信。

 

¡        如何避免佛教与科学的冲突,同样也是佛教面临的急迫任务。

 

¡        许多佛教界人士甚至佛教学者的做法:

¡                把佛教的说法附会到科学上面,生拉硬扯地说佛教是科学;

¡                硬说因果报应、六道轮回得到了科学的证实和证明。

 

¡        这些说法忽悠人还可以,在学理上绝对是站不住脚的。

¡        那么,如何解决佛教与科学的冲突?

 

¡        借鉴海德格尔哲学,把佛教的大千世界、六道轮回和因果报应“去神话化”,

¡        从生存的角度予以全新的解读,

¡        并使佛教的真谛和俗谛在当代背景下予以统一。

¡         

16. 海德格尔哲学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        今天的中国人已经很难理解中国古人的思想。

 

¡        来自西方传统哲学和自然科学的世界观已经支配了我们的头脑。

 

¡        我们总是以科学或准科学的方式来理解古人的思想:道,天,自然,气;

¡                                                      中庸;

¡                                                      性善论或性恶论;

¡                                                      仁义礼智信;

¡                                                      孝悌,伦理纲常;

¡                                                      等等

 

¡        海德格尔哲学可以让我们重新回归原初生活,

¡        并理解中国传统思想的原初意义。

 

¡        只有真正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才能谈得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问题。

 

17. 海德格尔哲学的教育学意义

 

¡        A. 教育的退变:(教书育人→)传授知识和技能→把握“知识点”和“固定解题模式”。

 

         B. 这是把知识和技能当作现成的“什么”、现成的内容。

¡           实际上,这些现成内容是从发生之“如何”(亲身体验)中抽象出来的。

¡           这种退变正是海德格尔所批判的以存在者遮蔽存在。

 

¡        C. 如果能破除这种遮蔽,让存在存在起来,

¡           就可以把知识和技能的内容重新置入其发生过程,让知识和技能“活起来”。

 

¡        D. 这样就可以使知识和技能进入学生的切身生存体验之中,

¡                                 从学生的切身体验中重新生发出来,

¡                                 并始终与学生的切身体验结合在一起。

¡           这样才能真正地把知识和技能“学到身上”。

 

¡        E. 另外,海德格尔说,任何存在者都有一个因缘整体,都可以开显出一个世界。

¡           任何知识和技能也都有一个因缘整体和世界。

¡           把知识和技能重新置入其因缘整体和世界,学生才能真正把握得住。

¡           否则,一时学会了,也会很快忘记。

 

18. 海德格尔哲学对人生的意义

 

¡        海德格尔追问的是:存在的意义

¡                          人的生存的意义。

 

¡        透彻理解了海德格尔哲学,

¡        就可以透彻理解人生的意义:

 

¡        意义就在“如何”之中,

¡            就在存在的“缘起”之中

¡            就在存在者的“性空”之中。

 

¡        透彻理解了人生的意义,

¡        就可以更好地对待人生的具体事务。

 

¡        保持对存在的虔诚,

¡            对存在者的洒脱。

 

 

 

     

 

 

                                                               2012年7月8日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