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文学中的哲学
(2012-01-15 21:25:01)
标签:
转载 |
文学不是哲学,但文学中不能没有哲学。
文学中的哲学是潜伏着的。如果说文学是一条河流,哲学则是河床。在文学中,我们虽然只看到了河流,但河床一直存在着,因了河床的存在,这条河流才变得宽阔、厚重、浩荡,才可以自由恣肆地流向很远很远的地方。
科学研究发展到现在已不似从前那样直观和精确,比如量子力学,比如天体物理学,比如结构化学等等。牛顿定理建构的经典物理世界虽在宏观世界中屡试不爽,但在微观物质世界中却受到质疑和挑战,某些时候,牛顿揭示的物质运行规律甚至与物质微观世界的运行规律是完全背离的。牛顿没有错,但牛顿仅仅适用于精确的世界,而科学现今研究的对象却越来越“模糊”:微观物质的运行轨迹无法精确测量,微观物质的存在方式只是在某种预设条件下可能出现的某种概率;宇宙博大无边,黑洞、白洞、虫洞和时空隧道深不可测,熵的混乱又幽灵一样无所不在;一目了然的判断在微观世界中已经彻底失效,在浩渺的宇宙世界中也不再灵验,哲学的目光已经完全被无边之大和无内之小所牵引,介于无边之大和无内之小间的肉眼世界反而变得孤单起来。哲学与物理学这对并蒂莲花长久以来一直是并肩前行的,它不可能一直停留在非此即彼的二元判断之中,像一条清晰而古老的河床一样直观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科学越来越“模糊”,哲学也越来越“模糊”,多维已经是思考者思考问题的常态,而文学作为哲学的情人必将因为哲学的复杂而变得更复杂起来。
河床变了,河流必须随之改变。如果文学还沉醉在清浅的溪流之中,牧童一样哼唱着田园牧歌,是永远不可能超越前人的。世上能够看得清楚的事物,前人早已看了个一清二楚,今天的文学必须借助科学这双眼睛、伴随着哲学的改变而改变,今天的文学也只有在这样的改变中才有可能发现前人不曾看到的新大陆。否则,即使你是百年一遇的天才,也只能沦为前人巨大背影下的小矮人。
文学只是血肉,哲学则是看不见的骨头。没有骨头,血肉就会瘫痪;只见骨头不见血肉,文学便是丑陋的;骨头坚挺,血肉丰满,文学才丽如美人。
文学可以是童话,但文学背后的哲学不应该是童话。握住哲学这条神秘而粗壮的根,让这条根上生长出来的文学尽量简单起来,这或许就是通向大道至简的途径。
长出第三只眼、甚至第四只眼来看这个世界吧,只有这样,你才可能看到许多不一样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