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插柳学诗
插柳学诗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411
  • 关注人气:7,33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恪堂解说词

(2011-01-30 16:42:02)
标签:

杂谈

三恪堂解说词

这组建筑叫三恪堂,俗称陈家大院。是清朝末年的台儿庄富商陈家的府第。

清代的台儿庄,先后三次出过“四大家”。清初,有郁、台、花、马四家,康乾时期又出了燕、尤、赵、万四家。晚清的陈家,与王、袁、骆三家不再称“大”,而称为“台儿庄四小家”。这座院落,为鲁南殷实人家建筑格局,实用而不张扬,体现了陈家的处世态度。

陈家大院取名“三恪堂”,有两层意思。

一是不忘先祖。台儿庄的陈姓,先后从福建和安徽迁来,是帝舜的后人。据《左传》记载,周武王灭纣之后,把商之后封于宋,夏之后封于杞,帝舜之后封于陈(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淮阳),称为“三恪”。表示他们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台儿庄的陈姓,用“三恪堂”为堂号,表明他们是帝舜的后人。

二是表明为人处世态度。在西周时期,客人的客和恪守的恪相通。恪守的恪,作为形容词,意思是尊敬、恭敬。三恪就是敬畏天、地、人。陈伟市长在规划重建古城时,寻访了20多位80岁以上老人,其中包括台儿庄陈氏的老族长。通过与他们交谈,陈市长认为,陈家对“三恪”的理解,已经从“客人”之恪转向“恭敬”之恪,完成了角色身份的调整:由受人尊重到尊重别人,并延伸到敬畏天地。

关于陈家的发家史,在台儿庄有许多传说。这些传说,不是渔樵闲话,而是确有实据。

据陈氏族谱记载,西晋末年,居住在河南淮阳的陈氏,有一支人迁到福建漳州。清代中叶,陈家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豪,纳税大户。为了防止盗匪,陈老爷把银子铸成上百斤重的圆球。一天夜里,十几个土匪翻墙入户,一人抢走一个“银蛋”。无奈银蛋太滑,扛在肩上容易滚落,只能抱着走,走几步歇一歇,无法火速赶回匪巢。匪首下令舍弃银蛋,赶快逃跑。抢到银蛋的土匪舍不得丢弃,放在地上慢慢往前滚。土匪头子发现说服不了他们,就不再顾他们,独自逃跑了。

陈家连夜报案。天一亮,官府追上来,抓住了这些舍不下银蛋的强盗,全部杀头。

陈老爷闻讯大惊。他向官府报案,只是希望追回银子,没想到会出这么多人命!更重要的,匪首已经逃跑,估计他会前来报复。陈老爷当机立断,扔掉家产,带着老小逃走了。

第二天夜里,土匪头子放火烧了陈家的住宅,企图把这家人全部烧死。因为陈老爷全家跑得及时,躲过一劫。

陈老爷准备回河南老家,走到安徽泾县,听说河南正闹蝗灾,没有继续北上,就在泾县留了下来。已经年过二十的长子,跟着闽南商人来到台儿庄。陈老爷和次子留在泾县,传到第四代,出了一个进士。咸丰年间,陈家为了躲避太平天国军,举家北迁,来到台儿庄,与先前来的长支汇合。

先期来到台儿庄的老大,很快学会了鲁南方言,了解了北方礼节,成为闽南商人和当地商人的“翻译”。在兴建天后宫的过程中,发挥联络作用,受到人们的器重。从泾县迁居台儿庄的第二支人,也跟当地士绅融为一体,协助僧格林沁平定捻军之乱,立下战功,获受六品官衔。

陈家在生意场上童叟无欺,不越行规,拒绝不义之财,在台儿庄有口皆碑。陈家的“陈万祥”商号,从清代延续到民国,一直经营到今天。“陈万祥”布店使用的尺子,半年之后就换掉。店主认为,尺子用的时间长了,容易磨损,如果短了一丝,就等于一尺布少给顾客一丝,十丈就少给一寸。一年卖出几千丈布,加起来就是一笔很大的数字。为了引起雇员的警惕,店主反复给他们讲述“尺子变蛇”的故事:有个布店的老板,把通用的尺子锉掉一点,用这样的尺子量布,一丈布就能少给半寸。店主用这种方式,日积月累,赚了不少黑心钱。有一天,他的宝贝儿子爬墙掏麻雀,张大嘴对着墙窟窿,一条蛇从麻雀洞里窜出来,钻进他的嘴里。孩子受到惊吓,掉下来摔死了。老板恨透了那条蛇,剖开儿子的肚子,要找出那条蛇,杀掉报仇。结果,从肚里找到的不是蛇,而是他使用了多年的尺子。从此,这家坑人的布店就衰败了。

陈家的诚信经营理念,一直影响到今天,荫及后人。他们的后代,有许多金融界和工商界的佼佼者。

陈家当年在福建漳州是纳税大户,来到台儿庄,仍然是纳税大户。在晚清时期,运河沿线的商贸业,随着国运低迷而走向萧条,台儿庄的商业仍然红火。这与陈家营造的小环境有一定关系。

陈家在建造住宅时,没有选择徽派建筑或闽南建筑风格,而是建了这座鲁南大院。这样做,不仅使这家“南蛮子”融入当地社会,为他们聚了人气。而且,这种适合当地气候环境的建筑,坚固、实用、宽敞而又内敛。门头不大,里面却别有洞天。大门西旁,建了几间面朝大街的门市,使院落与院门保持匀称。两进院子,正房与配房和谐得体,一如房子的主人。

台儿庄没有收税的钞关,每到年底,陈家都主动把应交的税银送到淮安,在生意最兴盛的二十多年里,一共上交税银16000两。负责管理淮安榷关的御史大人,路过台儿庄时,不到台庄驿下榻,而是住在陈家大院。这是陈家的荣耀,也是我们在三恪堂设立中国运河税史馆的依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