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敬其人其诗
(2010-12-31 21:58:04)
标签:
杂谈 |
李克敬其人其诗
李克敬(1659-1727),字子凝,号小东。顺治十六年出生在峄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其父李冲,在明末清初的战乱时被兵掠走,经历九死一生,返回家乡。娶妻生子后,变卖田产,购置笔墨,供六个儿子读书。在六个孩子中,老四克敬聪明好学,“生而颖异,五岁能诵尚书,八岁了五经,十岁能属文赋诗,弱冠已为通儒,补博士弟子员。才满山左,久且满天下。”(唐建中:《翰林院编修李克敬墓碑》)
康熙十三年,峄县新任知县派人把14岁的李克敬招到县衙,当着众人的面,以《乡愁》为题,令他作诗一首。李克敬缓缓道出:“愁人不能寐,欲寐转彷徨。方止思乡泪,闭眼即故乡。惊魂以一断,寒宵万里长。顽身飞不去,好梦送凄凉。”李克敬因此在峄县赢得文名。
而三年一次的乡试,李克敬却莫明其妙地名落孙山,他用诗表达心中的苦涩:“血力尽于此,著作等身长;一字无所用,按剑盼夜光。”“心似寒灰吹未起,裘添弱线绽难缝。”科举失败,又为衣食所困,只能子从父业,先后在家乡峄县和临沂、徐州、曲阜、济宁等地教书。自己没有获取功名,却赢得桃李满天下。
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康熙大帝沿京杭大运河南巡,途径台儿庄河段。这时的李克敬已过不惑之年,依然没有考取功名,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他在一首诗中写到:“容颜不得长如玉,须鬓不得长如漆。人生转眼成衰颓,思此真堪三叹息。少壮不为贫富留,富贵哪因忧患得。已是蹉跎过盛年,忍把愁鞭逐去日……”(《醉后狂歌赠廷石弟》)当时在滕县讲学的李克敬,听到康熙南巡的消息,意识到这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于是收拾行囊,连夜赶赴台儿庄,向康熙皇帝献上《雅颂八章》:“承天抚世,稽古帝王,书契以来,未有穆穆我皇。佚殷越周,流虞漂唐,三后在天,配之弥光。/穆穆我皇,其道配天,蔼蔼如云,淼淼如渊。兆民游之,春草露鲜,洋洋泄泄,不能言其然。/又能言其然,何以颂我皇?不识不知,与覆载相忘。穷天亘地,外周八荒,莫不乐输将,莫不享来王。/向或有不,庭螳拟其斧,帝用亲征,士如貙虎。雷霆震惊,游魂摧沮,不诛而服,于铄神武。/圣恩湛濡,斯醴斯醹,念我兆人,如在肌肤。饥赐之脯,贫獈之租,穷檐载舞,深宫犹吁。/恐有弗见闻,时巡于迈,世维雍矣,圣心弗懈,载察吏治,载省民瘵,四国跂祈,愿六龙蚤届。/道成治平,海宇宴宁,垂拱受之,天载无声。于以赓咸英,于以续六经,于以禅云亭,以祚我皇清。/于穆顾喜,谓有肖子,用锡繁祉,下闻民言。祝吾皇亿秭,自我民听视,惟万年万世,与天无止。/皇矣圣帝,亘古一君,治佚顼喾,德迈华勋。欢祝雷动,齐寿苍旻,亿万斯年,沐我皇仁。”这种拟诗经体的《雅颂》,当然是歌功颂德。但是,诗中所陈康熙功德,不是无原则的吹捧而是事实。具有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从700多个才俊献上的近2000首诗赋中,钦定李克敬的《雅颂八章》为第一,贴出皇榜。第二年,山东乡试,李克敬赴济南应考,力拔省魁。七年后,56岁的李克敬赴京参加会试,高中二甲第九名,选翰林院庶吉士。
李克敬进入翰林院以后,名气如日中天,遭到了同僚的嫉恨。上司弹劾他“毁谤程朱”,要求严惩。康熙皇帝没有对他降罪,只进行了申饬。李克敬意识到官场的险恶,上书朝廷,借母亲年迈多病为由,请求卸职还乡。康熙五十六年,李克敬回到峄县,应知县之请续修贾三近初修的《峄县志》。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再度应召入京,授翰林院编修,参与《大清一统志》的编纂工作。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李克敬积劳成疾,病逝于京城,享年69岁。
家乡人提起李克敬,往往对他的《雅颂八章》津津乐道。其实,这组作品,并不是李克敬的代表作。李克敬的大部分作品,抒发的是穷书生的困顿感受。 “金阙既无分,玉京应相望。丹铅遮眼暗,寒饿催心忙。”这首《述怀诗》,与杜诗一样沉郁顿挫。《冬晚次和吴先生友鲲》:“肃肃众星列,天宇何森静。徒倚独树边,霜月照孤影。魂寒意气微,吟苦齿牙冷。我堕之途艰,谁持千寻绠?”兼有贾岛的清瘦和李贺的隽拔。他的《姑嫂山》:“小姑不愿如嫂长,江南江北避彭郎。嫂不望夫姑不嫁,携手皈依仙坛下。昨日云光为画眉,娇羞无语双泪垂。云光可扫泪可洗,姑嫂之心不可转。”为传说赋形,为山川铸魂,看似恬淡,实乃苦涩,勾勒出小人物的坚毅。
李克敬既是诗人也是学者和书法家,他的论著《四书言》和《经解》,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小哀书》、《大哀书》、《浙行漫录》、《谐喻》、《东南雅言》,收录了李克敬的诗文。他的书法作品,有着褚遂良的神韵。后人评价他是“博学能词章”,“文名噪海内”,“善书法,藏书万卷”,被京城官员们誉为“诗书文三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