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酒风俗(电视专题片脚本)
(2010-12-19 22:23:38)
标签:
杂谈 |
运河酒风俗
说明:本片为电视专题片,5-8分钟长度,实景拍摄,重点展示运河酒风俗中喜庆、豪爽、肃穆、热烈的一面。
拍摄要求:画面要简洁流畅,有冲击力,美与真有机结合,但是真必须服从美。此片在道升酒坊滚动播放,属于民俗展示片,不能按照纪录片的标准拍摄,可以有针对性地找群众演员,根据编导要求再现酒风俗场面。
解说词:
酒是一种精神饮料。它能激发创造冲动,放大情感,增加热烈气氛。
酒也是保健药物,能够强身健体。
酒还是一种祭品,在宗教活动中,各民族都用酒祭祀神灵。
因为酒的属性多元,它在实用性之外,还具有神圣性。酿酒、藏酒、饮酒的不同过程,都有文化伴随,与艺术互生,通向崇高。
饮酒风俗,成为酒消费之上的文化现象。
源远流长的大运河,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酒风酒俗。
运河古城台儿庄,以她南北交界的区位优势,使运河酒风俗呈现出独特的魅力。
今天的台儿庄人,并不贪杯。
可是,一旦端起酒碗,顿时表现出豪饮的一面。
猜拳行令时,焕发的是豪情;推杯换盏时,注重的是情义;争强好胜时,表现的是坦荡。
在台儿庄的酒宴上,你看不到斯文,也看不到节制。
但是,酒礼与酒德,仍然被强力推崇。
运河酒风俗,既是仪式的传播,也有心理的继承。
台儿庄是因运而兴的城市,这里的船民和商人,都不是生于斯长于斯的老户人家,而是举目无亲的移民。为了寻求照应,这些外乡人结拜成生死弟兄。他们歃血为盟,对苍天宣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背信弃义,天理不容!
在这肃穆的结拜仪式上,他们用大碗喝酒证实各自的真诚。
这些结拜的兄弟,在出航时一半在家留守,照顾整个团体的老小。离家之人,想着如何穿越黄河的惊涛骇浪,还有长江的凶险暗流,不禁心生寒意。
当留守的弟兄为远航者饯行,冒险远航的人举起酒碗,说一声,兄弟,我的一家老小,就托付给你了!他们隔着泪帘,酒碗相碰,一种托付生死的神圣情感油然而生。这时候,他们能拒绝豪饮吗?
几个月之后,远航者平安归来,挣回大把银钱。兄弟们为他接风,那气氛能不热烈吗?这时候,他们要猜拳行令,大吼大叫,不会有半点斯文。
船民的豪饮之风,在台儿庄城发扬光大,感染了所有居民。他们不饮则已,一饮惊人。
在台儿庄,只有半斤酒量被视为不会喝酒,一斤酒量没有骄傲的本钱,一口气能喝下二斤白酒的大有人在。
所以,台儿庄人喝酒很少用酒杯,而是用黑瓷大碗。
台儿庄人喝酒,不是没有讲究。
入席排座,长幼有序,辈分高的、年龄长的坐上座,父子不能同席。
饮酒先敬天地,再敬河神,最后敬祖先。
一派浓浓的邹鲁之风。
朋友相互敬酒,来者不拒,推让就是有失豪爽。
无论杯盏大小,碰杯时都不能喝干,杯底留下五分之一,叫做“留水路”,供船只通行。
宴席上的整鸡整鱼,吃过一面,再吃另一面时,不能说“翻过来”,而是说“转转舵”。因为,运河行船,忌讳“翻”字。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是台儿庄祭河的日子。
这一天,一家家船民在河边排起八仙桌,摆上丰盛的供品和道升酒坊的陈酿,举行祭河仪式。
主祭表情肃穆,宣读祭文。
鞭炮声里,各家各户把大碗美酒浇在河边,祈求河神享用,保佑航行者太平。
据说,祭河之日,运河岸边的酒香,传到十里开外。
今天,尽管台儿庄的饮酒风俗与时俱进,已经与国际接轨,但是,船民的豪饮习惯仍然流淌在每一个人的血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