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民俗色彩和日新月异的发展,构成了中国城市固有的魅力。在中国的城市中,环境、布局、景观、格调等若干元素,正以或古典或现代的面貌,展现着城市生动迷人的细节。有的城市已成为一种特有文化的载体和标志,比如人们提到拉萨,就会想到圣洁和纯净;提到丽江,就意味着浪漫和古典;不同的自然风貌、历史底蕴和生活内容,结合成色彩鲜明的文化。
中国的城市,大多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数千年前古人活动留下的各种人文遗迹、历史典故等,静静地躲在城市的一角,见证城市的兴衰和变迁。这些历史遗迹积淀了独特的文化,成为城市内涵的标志之一。这些民族精粹的东西让人们对城市充满了期待。
我们无法用简略的文字确切地概述一座城市的价值,但是可以确信,最能体现城市面貌的,除了悠久的文化遗产外,还有始终无法忽视的城市文化性格。中国的城市,无论是新兴的、现代的,还是那些浸没在古文化当中的,面对经济大潮和社会的发展,都会面临时尚和潮流的冲击,街道越来越宽,社区越来越密集,建筑形式也越来越丰富。然而,不管怎样改变,城市的个性空问总是存在的,地缘和历史凝聚的文化情结,会依然融合在城市的面貌当中,而且历久弥新,形成鲜明的城市印记,让人细细地去品味、解读。
我们的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只是一路走来那些铭记历史和文化的东西或多或少的因为人为、自然的原因遭到破坏而遗失在历史的某一时间里了。到过枣庄很多的历史遗迹以后看到的尽是断壁残垣、破败不堪的景象,看过以后只有痛心,无论这里历史曾经发生了怎样的事情,还有史无前例的那场浩劫对这些地方进行了怎样的摧残,那些都是过去和无知的结果,而现在我们这一代人对这些历史遗迹保护的缺失任由风吹雨打,不能不让每一个有良知的人痛心疾首!走在这些破败的遗迹中,我想随着我们社会的前行,我们会更懂得历史的珍贵和文化遗产的重要,但现在这眼前的景象,如果不加以改变的话,有一天我们只能向文字中寻找这些历史遗迹的曾经的过去和辉煌!
历史
![[转载]我们在寻找来时的路 <wbr>1 <wbr>中陈郝 <wbr>上 [转载]我们在寻找来时的路 <wbr>1 <wbr>中陈郝 <wbr>上](//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我们在寻找来时的路 <wbr>1 <wbr>中陈郝 <wbr>上 [转载]我们在寻找来时的路 <wbr>1 <wbr>中陈郝 <wbr>上](//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我们在寻找来时的路 <wbr>1 <wbr>中陈郝 <wbr>上 [转载]我们在寻找来时的路 <wbr>1 <wbr>中陈郝 <wbr>上](//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薛城区邹坞镇的中陈郝村一座神秘的千年古瓷窑址,这里曾经是制瓷业非常发达的村落,早在南北朝时期就以盛产陶瓷而名扬大江南北,两条南北河流,两条东西河流贯流于村中,此河名曰许由河,流入蟠龙河,蟠龙河又向西流入微山湖,连接京杭大运河。过去这里船楫如梭,将这里的陶瓷运往四面八方。1987年10月27日,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和枣庄市博物馆组成的联合考古队,结束了他们在邹坞镇中陈郝村连续两个月的考古发掘工作,收获之丰远远超出了所有参与者的想象。上自北朝晚期、下迄宋元明清的精美器物和瓷窑遗迹,层次分明地叠压。在中陈郝村的正下方,遗址占地面积达5平方公里之多。从那时起,每年都会有一些考古探幽的访客来到这个村子,陶瓷的碎片遍布以中陈郝村为中心的整个遗址的每一个角落,即使见不到地下的遗存,这满地的碎瓷也仿佛要告诉人们无数个故事。
![[转载]我们在寻找来时的路 <wbr>1 <wbr>中陈郝 <wbr>上 [转载]我们在寻找来时的路 <wbr>1 <wbr>中陈郝 <wbr>上](//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这里在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陈郝瓷窑遗址位于枣庄市区西稍偏北10公里处,属于薛城区邹坞镇中陈郝村。窑址北部是与钓台、卓山一脉相承的山麓,南部丘陵时起时伏,附近有煤矿,盛产瓷土,蟠龙河自北向南从村中流过,瓷窑址面积颇大,方圆约四、五平方公里。田野中、河流边散落很多古瓷片,俯拾皆是,整个村落就建筑在手工业作坊区的废墟上。村中自地表以下3米多深,全是不同时代堆积起的瓷片。历年来,村民在耕田翻土、开挖水渠时发现数以千计完整的瓷器,有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器皿,有造形生动灵巧的玩具。现任枣庄市长的陈伟在2008年的一次讲话中说到枣庄曾经有四个产业在历史上在运河沿岸乃至全国都是最大的产业中就说到了中陈郝村的瓷器业:
“枣庄有一个村就有72个瓷窑,在枣庄地区发现了几百个瓷窑区,枣庄瓷窑区非常有特点,产量非常大,第一有黏土,第三有煤炭,第三有运河,所以产量产品销往各地,也是和运河紧紧联系。而且枣庄的陶瓷是民窑,不是官窑,但是枣庄的陶瓷打破了陶瓷界的惯例,南边是青瓷,北边是白瓷,还有黑陶彩瓷,青瓷区和彩瓷区、白瓷区,引起考古界很大的关注,82年进行了考古探讨。我们现在发现枣庄的陶瓷技术和景德镇和淄博不一样,我们这里的青瓷早于景德镇二百多年,白瓷早于淄博六百多年。一边用柴火,因为陶瓷必须要达到1200—1300度才能烧成陶瓷,柴火达到700度,在一个瓷窑烧七百多度的柴火,然后产生气体另外一个炉放到炭火,炭火生产到1200度,柴火和炭火的工艺烧瓷非常难控制的,烧一百炉的瓷窑,没有几炉成功了,成本代价非常高,烧出来一个个样子不一样,所以皇家贵族愿意收藏,有工艺品价值,独一无二。但是枣庄原料用的是煤炭,煤炭熔点烧到1200、1300度,甚至到1400度,工艺条件比较稳定,技术不一样的,基本上九十几炉会成功,郑和下西洋用得陶瓷基本上采购枣庄,因为适合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本比较低,在民间销售,在南洋的沉船当中打捞上来的都是我们的陶瓷,枣庄的历史上因为有运河,所以枣庄的陶瓷业形成当时最大规模的生产基地之一。
”
即使是这样,这里的保护工作也着实让人担忧,真的有一天千年古镇的文明就会默默地消失殆尽。
![[转载]我们在寻找来时的路 <wbr>1 <wbr>中陈郝 <wbr>上 [转载]我们在寻找来时的路 <wbr>1 <wbr>中陈郝 <wbr>上](//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20年前在中陈郝村的那次考古发现把中陈郝村作为手工业重镇的历史推到了1500年前。那时大约是南北朝时期(公元386-581年)或者隋朝时期(公元581-618年)那时候也许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使得我们这里丰富的烧瓷用的资源变成了瓷器,快捷的通过水路运往各地,同时也是因为便捷的交通使得中陈郝可以成为陶瓷业生产发达的地区,开设了集市贸易,中陈郝在这一阶段,也就成了这一地带(邹、滕、峄)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当时的皇权机构,在这里设立了“巡检司”,知县张栾建,隆庆间知县王琰,设陈郝集公馆,内额省方亭。
![[转载]我们在寻找来时的路 <wbr>1 <wbr>中陈郝 <wbr>上 [转载]我们在寻找来时的路 <wbr>1 <wbr>中陈郝 <wbr>上](//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价值
即使在中国的陶瓷业发展史上,中陈郝也能够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从学术角度上来看,中陈郝主要属于民窑,就是民用瓷的生产基地,由于资源丰富,交通便捷,生产产量大,生产品种从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器皿,也有造形生动灵巧的玩具。
考古发现了距今一千五百多年的隋代古窑炉为研究我国古代的窑炉结构、瓷器的烧造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
隋代青瓷窑炉的发现,也为过去枣庄一带曾出土的不少青瓷器找到了归属,改变了过去“南青北白”的说法,证明枣庄地区早在隋唐以前就开始烧制青瓷了,在中国陶瓷史学研究中,一直存在“南青北白”的说法,即隋唐以前,南方烧造了青瓷,北方烧造了白瓷。特别是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代330多年的发展,唐代北方以邢窑白瓷为代表的“类银类雪”、南方以越窑为代表的“类玉类冰”已形成了强势的两大窑系。中陈郝窑遗址的发现充分证实,枣庄地区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烧制青瓷了,早于“南青北白”近百年。所以,中陈郝瓷窑,为改变陶瓷史学上“南青北白”的学说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物证据。
中陈郝瓷窑,为中国陶瓷史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中陈郝瓷窑,地质地层关系明确,而且先后面世较多典型的北朝时期和隋代瓷器和窑具。
金代窑炉及煤渣的发现,确切的证实,早在距今八百多年前,枣庄地区就采用煤炭作燃料烧制瓷器了。为北方利用煤炭作燃料烧制瓷器的历史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也为枣庄的煤炭开采史提供了依据。
中陈郝窑工们用辛勤和智慧创造了精美的瓷器,也为枣庄人民留下了一份难得的遗产。古老的瓷乡虽然已成为一片废墟,可是那些沉睡在地下的古瓷却引起了学者专家的注目,成为研究陶瓷发展史,工商业史以及文物陈列的珍品,七十二座罐瓦窑,已被“山东大学历史系”和枣庄博物馆解剖数座。埋藏地下千多年之久的各类瓷器又重见了天日,从而又依希再现了当年这座古村镇的光彩。古老的中陈郝,又招来了瓷器考古者不断光顾,仅日本瓷器考古的学者,不论是官方还是私人,多次来此考查,为瓷器烧制业的研究,提供了一所宝库。整个瓷窑遗址面积之大,年代之早,延续时间之长,在我国北方是不多见的,在山东属首位。因此又号称“中国北方第一窑”。
![[转载]我们在寻找来时的路 <wbr>1 <wbr>中陈郝 <wbr>上 [转载]我们在寻找来时的路 <wbr>1 <wbr>中陈郝 <wbr>上](//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由于陶瓷业的发展,带来了佛教的兴旺,中陈郝村就是那个传说中有着“九庙十桥七十二座砖瓦窑”的地方。烧香拜佛之人来往不绝,河上桥梁横卧,桥下舟船竞游,水中白帆点点,桥上车水马龙,喧闹异常。
![[转载]我们在寻找来时的路 <wbr>1 <wbr>中陈郝 <wbr>上 [转载]我们在寻找来时的路 <wbr>1 <wbr>中陈郝 <wbr>上](//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现在到中陈郝仅能看到村里刚刚翻修的传说中的“九庙”的一庙,即奶奶庙,还依然享受着人间烟火。十桥中的一桥即罗锅桥,依然承受着人来车往之役。很多庙宇是在“文革”期间才被毁坏的。地方志中所记载的一些木造桥梁虽然多已不见,但村民们每天都要走过的石桥至今还坚固牢稳。修桥筑庙,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儒、道、释比邻而居,说明这里有足够的社会宽容度,至少有很多来自各地、各个行业的人。没有发达的商业贸易,怎么会有这样的遗存?
参考文献:
城市之旅/中国之旅丛书
作者:王杰|主编:郭长建//李向平
枣庄市博物馆原馆长李锦山先生的《中陈郝瓷窑遗址》
相关新闻稿
邹坞镇政府网站。
枣庄电视台《中陈郝的前世今生》 作者: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