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的温馨》前言
(2010-03-17 21:40:27)
标签:
杂谈 |
《亲情的温馨》前言
杨传珍
一、智商和情商
亲爱的读者,在打开这本书之前,让我们先绕开亲情与友情这个正题,讨论与此并行的另一个问题。
你和别人讨论过智商吗?
《现代汉语辞典》对智商一词是这样解释的:智商=智龄÷实足年龄×100。如果一儿童的智龄与实足年龄相等,则智商为100,说明其智力中等。智商在120以上的叫做“聪明”,在80以下的叫做“愚蠢”。一般认为智商不变,如两个五岁儿童,智商一个为80,,另一个为120,几年后,他的智商基本上仍分别为80和120。
在农业文明时代,人们掌握简单的技能即可维持正常生计,需要学习的东西比较简单,传授方式也是直接进行的。如果不是遇到社会动乱,“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人,智商的高低都能靠天吃饭。到了“知识经济”的时代,许多知识转化成了符号,知识的传授由直接形式变做间接形式,人们单靠掌握自然呈现的知识和技能,已经不能适应这个数字化的社会。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人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已经超过生产具体产品的人所作的贡献。在这样的情况下,智商之于一个的意义,要比过去重要得多。也就是说,聪明人的学习接受能力和转化创新能力比愚笨的人占优势。
可是,是不是智商高的人一定就会成功呢?有人做过长期的跟踪调查,得到的结果是:高智商的人,事业成功的比例没有估计的那么高,智商中等和略低于正常水平的人,在成功者的比例中,竟然占到50%以上。这么说来,中等智力的人,照样可以成功。
那么,所谓“智商”的说法,是不是伪科学呢?如果不是伪科学,为什么许多高智商的人,没有获得成功呢?
在2004年版的《现代汉语辞典》里,增加了“情商”的词条。辞典里对“情商”是这样解释的:情商,心理学上指人的情绪品质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这么说来,一个人的成功,智商固然重要,情商也不可低估。
二、人的本质
早在古希腊时期,许多大哲学家就面对苍天追问:我是谁?德国启蒙时期的伟大哲学家康德,给自己提出了三个任务:1.我能知道什么?2.我应该做什么?3.我可以希望什么?到了晚年,他又加了一个问题:人是什么?他说,这后一个问题是解决前三个问题的基础和核心。
那么,人到底是什么呢?生物学上把人说成是“灵长类动物”;基督徒认为“人是上帝的造物”。但是,我们有权力进一步追问,人的内涵是什么?人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存在?
有人说,人是理性的人,是智慧的人。
我们对此并不否认。但是,仅仅这样,还是不能穷尽对人的定义。因为,一个人,仅仅有理性和智慧是不完美的,人必须有灵性,有情感,有爱心,有勇气,有责任感……。我们不能对人求全责备,要求所有的人都完美,用完美的标准要求每一个人。但是,我们应该追求完美,向着完美的目标靠近。
如果说一个人的智商是不可改变的,那么,情商却是可以改变的。这就像勤能补拙一样,刻意培养,积久成习,情商就会得到提高。《现代汉语辞典》里说“一般认为智商不变”,而没有说“一般认为情商不变”。这意味着,一个人情商的高低,既有先天因素,又能通过后天的培养得到提高。
三、人生的四个阶段
旅美华人作 家王鼎钧先生说过,人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期是兽的时代,只知有自己、不知有别人,只有欲望的满足、没有道德上的满足,像野兽一样;第二时期进入人的阶段,长大受教育,知道人伦关系,知道自制,知道爱人,学习共同遵守的规范。其中有些人能力特别强,便进入第三阶段:英雄时代。英雄为成就他的事业,不能温良恭俭让,不能像在合唱团里唱歌,他另有一套法则,那套法则和以往我们所受的教育是不一样的;等英雄成功后,就必须转型为第四阶段——圣贤。如果英雄不能进入圣贤,就会成为特别大的兽,正所谓“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英雄怎样才能成为圣贤呢?
我的理解是,做有情之人。那些一味算计别人的人,“心如枯井,面如死灰”的人,一旦成功,是非常可怕的。
怎样才能成为有情之人呢?
我的建议是走近亲情和友情世界。
四、亲情与友情
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离不开亲情和友情。可是,自己经历的亲情与友情,无论多么丰富多彩,多么惊心动魄,还是有一定局限的。阅读别人对亲情与友情的记述,对于你认识、咀嚼、深化、提升自己的感情世界,开阔自己的心灵空间,是大有益处的。为此,这里选出了中外作家学者关于亲情与友情的54篇文章,给同学们打开若干心窗。
全书分为六辑,每辑一个主题。
第一辑“母亲的诗”,表现的是不同的母爱。九篇文章,九种视角,表达不同的心情。有的温馨,有的苦涩,有的凄婉,有的悲壮;有的实写,有的虚写,有的正面表现,有的环顾左右,向远处引申。有的读来让你荡气回肠,有的让你潸然泪下。通过这些文章,儿女从享受母爱到走进母亲的心灵深处,母亲也知道了儿女们的感情密度。
第二辑“父子之间”,这组文章,不仅展示了作为父亲的责任、理性、严肃、严厉的一面,也让我们看到了父亲的温柔、细心、脆弱、伤感。是的,母亲拉扯儿女固然辛苦,可做父亲的苦衷有时候让人心酸。这些,正是被传统的话语霸权所遮掩的。
第三辑“友情天地”,表现和论述的是各种各样的友情。友情是生命中的花朵,它使你心动、心跳、心安,让你心花怒放,给你心灵慰藉。友情里有爱、有理解、有激励、有犯傻。生活在友情里的人生是美丽的,幸福的,但是,友情需要细心把握,需要建设。
第四辑“百味情思”,这一辑所选的文章,以苦涩为基调。事实上,人生就是由酸甜苦辣构成的。逃避苦涩,是懦夫,回避苦涩,是滑头,是不负责任,是自欺欺人。只有勇于正视苦涩,化解苦涩,升华苦涩,拥有“我受过的苦,后人不必再受”的心胸和气度,才是一个大写的人。
第五辑“深度情感”,人格就像智商一样,是相对稳定的,深度感情质量也是如此。阅读这辑文章,对别人的情感状态进行深度审视,进而返观自己,理性地区分自己精神深处的善与恶,不断规正自己,完善自己,是一个智者的高明选择。
第六辑“爱的警示”,这里所说的爱,有大爱,也有小爱,有广义的爱,也有侠义的男女之爱。爱和宽容、反思、忏悔、奉献、理解、智慧、信仰结合,就是无私的、相互的,反之,如果一个人的爱里夹杂了索取、占有、埋怨、责备、自负、强加、掌控,这样的爱就变成了伤害。所以,一个人自幼就要警示自己,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
五、培养灵性,丰富情感
作为这本读物的编者,笔者想作一些自我介绍。我现在是一所大学中文系的副教授,文学硕士,作家。我的智商是80。能够说明我的智商低于正常人的证据是,我小学毕业之后,没有考上中学。读六年级的时候,因为成绩差,班主任老师断言我是“败类”、“一百辈子也不会成器”。失学后,通过多年自学,才重新被学校接受,一步步朝前走,成为大学老师。
回顾自己的求学道路,我觉得我之所以能有今天,得益于情的滋养。我珍视亲情,看重友情,与人相处时,知道为别人着想,怕给别人添麻烦,不想亏欠别人,不忍伤害别人。随和的脾性和不占便宜的处世态度,赢得了周围人对我的好感,许多人都愿意帮助我。走出失学的人生低谷之后,我对那位歧视我的老师,没有记恨,对周围比我强的人,也不嫉妒,在平和中用功学习,用专心和勤奋弥补了愚笨的缺陷。
这本读物里的文章,每一篇都会给你启发,都会培养你的灵性,丰富你的情感。我期待着,智商高的同学,有更加优秀的表现,智商一般的同学,也能创出伟绩,智商像我一样稍低的同学,能在某些方面超过我。
靠什么呢?
靠亲情与友情——不仅享受亲情与友情,还要培养你的真情、挚情、热情,用你的情,温暖家人,温暖邻人,温暖友人,温暖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