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致中学生家长的一封信

(2010-03-17 21:31:04)
标签:

杂谈

致中学生家长的一封信

 

    按语:几年前,我和摩罗兄合编了一套中学生课外读本,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出版。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认为这是一套有价值的读物。今天,把我们合写的总序和我负责编写的两卷读物序言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贵家长:

当你拿到这套书的其中一本或者全部,我想冒昧地问你一个问题:你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或者说考试分数满意吗?

如果满意,是基本满意还是心满意足呢?

据我这些年的调查,对子女的考试成绩完全满意的家长没有多少。

原因何在呢?

回想咱们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家长面对并不十分优秀的子女,却充满着自豪;而子女对父母,也真诚崇拜。那时候,“代沟”并不明显。

如今,家长不满意子女的学习成绩,子女畏惧父母对他们的期望,成了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最亲密的两代人之间,因为学习问题,竟然成了对立的关系。而对立造成的潜在内耗,又加速了学生成绩的退步。

是你的子女不优秀吗?我想请你回忆一下自己的中学时代,审视你那个时候的知识储备和学习态度,再冷静地跟子女当下的情况作一比较,看一看,到底谁更优秀?

我想,比较的结果,你可能感到汗颜。

那么,你对孩子为什么不能满意呢?

你可能会说,一个人成功的因素,不是取决于能力的绝对值而是相对值,也就是在人群中的排名。现在竞争激烈,仅仅说得过去的成绩是很难获得发展空间的。

这种忧虑不无道理。但是,别人的孩子同样处在这一时空当中,他们为什么取得了令你羡慕的成绩?

据我调查,学习状态和考试成绩好的孩子,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他们的大量阅读。

亲爱的家长,让我们回忆一下三、四十年前的社会风气:那时候,书籍还是我们的图腾。尽管表面上批判“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是,人人都把读书作为高尚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在当时的条件下,读书还是打发闲暇的消遣方式。由于书籍品种少,人们交口议论的书,基本上是大家能够共享的“显学”。阅读面的相对集中,统一了当时的话语系统,任何“可视物”都有相对统一的语汇加以“陈述”。因此,那个时候,一个人的优秀,表现在先天智慧和用功程度上。你当时之所以优秀,我想其原因不外乎这些因素。

当下呢?上至老人下至孩子,都生活在逃不脱的多媒体包围之中。进家先打开电视,成了人们的习惯动作,声像成为人们的图腾。因为图书出版的数量越来越多,类型越来越庞杂,那些试图在书香中坚守的人,竟然不知道该读什么书。几个沦为“小众”的读书人碰到一起,谈起最近的阅读时,很难找到共同语言,原因是彼此不知道对方所读书籍的名字。注意力的分散导致了话语的多元,“读图”族的头脑中,已经“意会”的东西没有统一的对应话语能够陈述。在阅读中长大的成功者,与同龄人已经“话不投机”,与晚辈人的语言隔阂更超出自己的想像。由于身份的优势,家长在子女面前,又端着架子,甚至居高临下,大谈自己的当年勇。其结果,不仅损害了父母在子女心中的形象,还遮掩了子女的优秀,挫败了他们的自信心,打击了他们的学习热情——结果背离了目的。

现在,为什么有些天赋不差、学习用功的孩子,成绩却上不去呢?这正是我想和你一起分析和面对的。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对于自己感觉到的外部信息,必须通过编码进行记忆,编码所用的载体,是人类特有的符号。这意味着,人对所感觉(视、听、触、嗅、味)到的信息,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而对新信息的理解,必须有相应的知识背景为前提。以阅读为例,一个人只能读懂似懂非懂的书,只能接受38%的新信息,面对绝对不懂的书籍,任何天才都不能理解和消化。

现在的中学语文教材,编写理念是素质教育,可是, 许多老师的知识背景和教育观念,依然停留在应试阶段。无论多么新的知识内容,一旦纳入到旧的体系,必然变味。而学校追求升学率的导向,又加重了应试教学。这样,你的子女极有可能处在不知所从充满压抑自责自卑当中。他(她)想走出低谷,却找不到突破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只知道责备孩子用功不够,而不思考那些成绩优秀的孩子有哪些成功之道。

我们的了解虽然不够全面,但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不可忽视,这就是:那些成绩好的学生,除了用功之外(这是必不可少的),其见解、见识要比其他的学生高远。他们阅读了一定数量的人文书籍,拥有广阔的知识背景,其思维呈现放射状态,而善于联想的习惯和能力,使得他们能够理解教材,接受新理念的时候不致夹生。语文成绩的优秀,给了他们自信,更让他们在理解其他课程时高人一筹。

这是战略上的把握,是“远水解了近渴”,是把“无用”作了大用。

我们编写的这套读物,其目的是扩大学生的视野。你在浏览了篇目之后,也许觉得陌生,也许感到深奥,最大的不解是这些文章没向考试靠拢。对此,我们的提示是:第一,不要低估了自己的孩子,他们的理解力,未必低于成人。第二,表明上没向考试靠拢的文章,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知识的厚度,更重要的是,这些文章提供给他们的词汇,能够把图像变成符号,将“可视物”变成“可陈述物”。第三,这些文章充满趣味,能让学生在业余时间里由“读图”改为“读书”。对于中学生来说,读书应该是他们的第一要务。

三十年前,台湾出版了一本名曰《人生试金石》的书,扉页上写的是:

 

                       本书献给:

                    向前向上的青年

                    望龙望凤的父母

                    乐育英才的师长

                    历经风霜的达人

这几句赠言,同样表达了我们的心声。我们希望,作为家长,你能和子女一起,浏览一下这本书,进入一个新的精神境界,然后,和子女赛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