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精神高地的守望者(下)

(2009-12-14 21:02:39)
标签:

杂谈

杨传珍  据我分析,余秋雨把新书另投他门,不是隐地先生在什么地方没让 余先生满意,而是余秋雨自身的需要。余氏的著作,在台湾出版,所得版税赶不上出书信息反馈到大陆图书市场形成的品牌效应。当年,是尔雅推出《文化苦旅》掀起的大陆“余热”,现在,如果余秋雨的书在台湾“遍地开花”,余氏在大陆宣传自己时,就多了几个品牌。

杜紫微  隐地在文艺天地里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他容不得丑恶的作品,面对2001年评选的十篇小说,他感叹道:“暴力怎么可能成为美学?谎言戳穿的世界,不是百花齐放,而是百蛇出洞。”(420日)而对待朋友,那种古道热肠,那种用涌泉之水报恩的情怀让我们心有戚戚。

    他留意别人的嘉言懿行,见贤思齐,是一个时刻不忘感恩的人。早年,他遇到许多成就他的“贵人”,今天,只要有可能,就尽力报答。在退书不断的情况下,他明知赔钱,每年还是为远离时尚写作的年长作家出几本呕心之作。

杨传珍  隐地经常指责见利忘义和忘恩负义的行为。可贵的是,对己和对人,他固守一个标准,从自身做起。(杜紫微插话:作家和思想家体现在把思索的成果表达出来,道德家体现在具体的行为上。衡量一个人有德的唯一标准是看他能不能让利)老朋友喻丽清给隐地写了一封信,要把写了一辈子的诗稿托付给他,“读了这封看似淡然的信,我非常懂得万万不可退喻丽清的诗稿。一来,这几年文学市场萧条,作家都变得敏感起来……丽清毕竟人在国外,对国内这几年环境的改变不是很清楚,她人又坦率,不经意的一句话,有时也会反过来伤害到作为她朋友的我。”(1024日)在面对困难时,隐地是个硬汉,但是对朋友,他的心细得像个护士。

杜紫微  说到隐地为别人着想的细心,不能不提到这年五月的美国之行。他和夫人林贵真去看望在纽约读书的儿子,在美十几天,竟然没去拜访在纽约居住的王鼎钧先生。从隐地的日记和其他文章中我们知道,他是把鼎公作为长者和最好的朋友敬重的,而鼎公与隐地的书信往来也很频繁,就连对他的健康状况,也不时作些提醒,王师母去台北,也是隐地接待。这次,他为什么没去王先生府上呢?在百思不得其解中,我猜想,隐地一定拜访了王先生,他是出于行文技巧的需要,有意剪裁掉这次会面。可是,他为什么详细地记述了对白先勇的拜访呢?一直读到下半年,在一篇因种种原因写好了没能印在书上的《桂花雨》序文里,我才找到答案:“五月间,和内子贵真到纽约看小儿子书品,曾开车路过纽泽西,多么想去看望她(琦君),但一想到她八十多岁年纪,如果看到我们三位不速之客,一定会张罗吃喝,实在于心不忍……”(710日)

杨传珍  隐地处处为他人考虑,表现在方方面面,三天三夜都讨论不完。现在,我们是不是讨论一下《2002/隐地》的文本特色?

    日记和回忆录都是写自己,但是,回忆录是记述经过沉淀的往事,行文之前能对结构进行周密的设计,可以灵活掌握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地理时间和事件时间,对材料进行适度的剪裁和分配,写出起承转合,甚至可以制造悬念。而日记始终是现在式,今天没法预测明天会发生什么事件,把不经沉淀的过程如实记录下来,很容易成为流水账,缺乏可读性。作为在文坛拥有一定威望的隐地,宣布要写一年公之于世的日记,需要挑战自己的勇气。靠着他的学养和耐力,竟然写出了40多万字文史并茂的作品,让后辈如我者由衷敬佩。

杜紫微  在生命科学领域,有“全息胚”的说法,即肌体的任何部位都携带者这个生命体的全部信息。这种理论完全可以用来评价《2002/隐地》。隐地的写作路子很宽,但是我认为,他的长项是经营将诗性与哲理融为一体的夹叙夹议文字。这样,2002年的自我挑战与隐地的拿手本领实现了风云际会,我们就读到了这部美不胜收的日记。

    可以想像,隐地在写这一年的日记时,就像手拿笔记本的考古工作者在考古现场随时记录发现一样,不可能考虑行文的整体结构,他只能在每一天的小单元里投注自己的美学理想。但是,当我读完这厚厚的两大本,却感到有一种浑然的结构美,有的地方,读得我提心吊胆。比如,早在春季,作家就发现自己的攝護腺(大陆称前列腺)有问题,因为种种原因,没做详细检查,后来,王鼎钧先生特别提醒他,要放下一切事情把病因、病情查明。这时候,隐地也想到了癌变的危险。于是,我们随着作者经历了大半年精神折磨,直到104日,才把悬着的心放下来。这些,分明是小说的结构方式。

杨传珍  我觉得,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2002/隐地》的价值,是为后人提供了一部台湾文坛的生态史。这位文学圣徒以自己的行踪为看台,洞悉了处在价值转型期的文人精神状态,记下了台湾社会的方方面面。许多微妙的细节,多年之后恐怕难以觅到,可它在隐地的日记里以化石的形式保存了下来。

杜紫微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把文学朝圣的艰难旅途当作人生享受,当作一种正常的生存状态,以达观的心态应对挑战。这种智慧,这种活法,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是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组成了《2002/隐地》这片郁郁葱葱的丛林,林间既有这位“文学教的牧师”对“社会乱象”的人文思考,又有他对自身事业、生活的反观与省察。社会的粗暴、整体的堕落,令人齿冷,口水政治造成了“集体失序”,唯有书能慰藉疲惫的心灵,安抚焦虑不安的神经。在匆匆向前奔涌的生活流中,保有一颗宁静的心和一个清醒的头脑,使心灵从俗世的包围中解脱,这样的人生何其幸福!正如作家所言:高品质的生活取决于自己的思想,“思想决定我们每个人的一生”(84页)。隐地先生生命史上最丰富的一年以日记的形式定格,我们有幸与他一起经历了一年的风风雨雨、痛苦与快乐,于茫茫书海中领略了一次灵魂的壮游!相信在隐地先生的召唤下,还将有更多艘“会思考的船”向着求真求善求美的人生境界扬帆远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