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好就出窖的确信与期待

(2009-12-10 16:57:05)
标签:

杂谈

对好酒出窖的确信与期待

    ——从《葡萄熟了》推想王鼎钧先生的创作走势

胡小林:八十高龄的鲁南籍旅美作家王鼎钧先生在打造出《关山夺路》之后,又出版了《葡萄熟了》(大地出版社 20061 台北)。传珍老师是通读过王先生全部著作的同乡读者,你从老先生的这部新作里,发现与以前的作品有什么不同?

杨传珍:从1963年益智书局出版的《文路》到这本《葡萄熟了》,王鼎钧先生已经出版了39部作品,可以说一本一个风貌。已经出版的三卷回忆录,境界一卷比一卷高远。如果就作品论作品,这本《葡萄熟了》显然和以前有所不同。可是,在策略上,我却看到了老先生贯通的写作思路:先围绕素材酝酿形式和技艺,等到“工艺”圆融之后,再驾轻就熟地使用素材。很明显,这部《葡萄熟了》是为回忆录第四卷所作的思考,这预示着,我们期待的这部书将是他文学酿造史上最有价值的一缸美酒。

顾玮:你以前不是说过,《关山夺路》是王先生写作史上的压卷之作吗?

杨传珍:我曾经说过《左心房漩涡》是鼎公的压卷之作,还说过《昨天的云》是他的压卷之作。可是后来,老先生不断突破自己,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越来越高远,从他生命深处奔涌而出的泉水,一次次刷新着我的判断。

胡小林: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有两种,一种是终生只经营一座高峰的人,如司马迁,一部《史记》就让他名垂千古,还有一种是创造了连绵群山的人,如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福克纳等。我们不可否认,王鼎钧先生创造了写作史上一个又一个高峰。

顾玮:据我所知,王鼎钧先生在创作了很多散文佳品的同时,在写作理论方面并非“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先生有不少指导创作的理论书出版,请杨老师回忆一下,王先生在捧出《左心房漩涡》之前,出版过哪些写作方面的著作?

杨传珍:早年的就不说了。在《碎琉璃》之后,有《文学种籽》、《作文七巧》、《作文十九问》。这三本书,就预示了《左心房漩涡》的横空出世。

顾玮:这些指导青少年写作的读物,与大气磅礴的《左心房漩涡》有什么关系呢?

胡小林:我插一句,王先生的这三本书,从形式和功能上看,的确是指导青少年写作的。可是,这“写作三书”的背后,是王鼎钧先生对文学本质的深层思考。我想,别的作家(包括许多伟大的经典作家)在思考之后,一旦用于写作实践,结出文学果实,也就放下了。可是王先生为了指导后学,把这些思考通俗化,世间就多了这些“文学种籽”。如果对其程序作逆向推导,再联想他后来的创作,我们就能发现,《左心房漩涡》是一缸陈酒,《文学种籽》是事先考虑成熟的酿造工艺。

顾玮:《昨天的云》和《怒目少年》这两卷回忆录,有无类似的行迹可寻?

杨传珍:不仅有,而且很明显。《两岸书声》里的文章,不仅仅是单篇的书评,那是鼎公对作家如何表现人的命运和时代本质的深刻剖析,是对文学本体的思考。那些文章,脱离了所评的对象之后,依然有独立存在的价值。许多精彩段落,注入到文学理论体系当中,会使呆板的理论焕发活力,放出异彩。可贵的是,先生在后来的回忆录里,创造性地实践了这些理论,接续了中断多年的司马迁叙事文学传统。

胡小林:我在给学生讲授外国叙事文学的时候,把叙事作家分为三类:第一类,只能感受生活表征层面的叙事作家,这种人可能不乏讲故事的才能,但是,他们仅仅是编织情节的能手,其作品不能揭示生活的真谛;第二类叙事作家,能够在生活的隐喻层面感受生活,他们善于运用个性化的思路把感受表现出来,此类作家属于叙事艺术家;第三类作家,不仅自觉地感受生活的隐喻层面,而且在其中思想,用寓意的语言把感受的思想表达出来,这样的作家属于叙事思想家。我觉得,王先生的叙事艺术,已经超越了叙事思想家的境界。

顾玮:这就是王先生的过人之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命运强加到20世纪中国人头上的苦难,王鼎钧先生基本上都承受了,没能亲历的,也在他身上投射了。他经历了太多的血与火、生与死,目睹了太多的罪恶与耻辱。如果先生只是达到叙事思想家的高度,他或许会写出强人踩死千百万生灵的罪恶史。但是,将人类的丑行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不是先生追求的境界。所以,他在第一卷回忆录的自序里说,这部书是“为情义立传”。既然以此为基调,作者就避开了对大奸大恶的正面描写,突出情义,彰显美善,用道德文章修补伤痕累累的世界。

胡小林:王先生在回忆录里放过了大奸大恶,在《随缘破密》中,却以寓言的方式剖析、曝光,把个人的见闻和思考升华为普世的财富,为后来者在旅途上标出了陷阱和雷区。

杨传珍:从《怒目少年》脱稿到《关山夺路》出版,中间相隔十多年时间,用王先生自己的话说,为了雕刻这块璞,他磨了十三年的刀。这期间,先生把思考的心得变成文章,出版了《心灵与宗教信仰》、《有诗》、《活到老,真好》、《沧海几颗珠》等。书中的文章,有的是对文学本体的思考,有的上升到普世宗教的高度。正是这些思考,使《关山夺路》成为一部石破天惊的大书。

顾玮:如果说前两本回忆录的主调是为情义立传,到《关山夺路》,已经远远超越了情义。作者用自己的胸怀、境界、修养、才情,升华了中国人最重要的集体记忆,捧给人类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

杨传珍:套用我刚才说的话,《关山夺路》是一缸陈年老酒,前面提到的那几本书,就是这缸酒的酿造理念。而《葡萄熟了》,则是第四部回忆录《文学红尘》的铺垫。

胡小林:我读了王先生的《葡萄熟了》,感到这是一本比较复杂的作品集。当然,讨论王鼎钧,传珍比我有发言权,你说这部书预示着王先生下一部回忆录会成为他最好的作品,有哪些依据?

杨传珍:这部书的确复杂,从文体上,有格言隽语、文化随笔、怀人散文、励志小品、杂文随感、抒情短章、风景游记、子女教育,甚至还有几篇《关山夺路》里容纳不下的回忆文章。

顾玮:在这些内容驳杂、形式不一的文章中,有尘封已久的往事钩沉,有供我们咀嚼再三的“格言”、“金句”,还有不拘一格的时事点评,剖析、解读名作家的独得之见。王先生说过:“写作,一言以蔽之,使一张纸的价值高于一张纸。”《葡萄熟了》正是为这句话做了最好的注脚。从这些睿智的文字里,我真正明白了什么才是“咳吐成文”的境界,也感受到了王先生内在生命的充盈,阅世的深广和通透。

胡小林:网上有王先生在《关山夺路》新书发布会上演讲的视频,那气色、声音、见解、思路、境界,真让人惊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王先生是六十岁的体质,百岁老人的见识。可是,传珍怎么会从《葡萄熟了》里看到第四部回忆录会超过《关山夺路》呢?

杨传珍:有的作家,是从生活到作品,把刻骨铭心的记忆变成文字,一举成名。可是,成名之后,再也没有超越成名作的文章,小仲马就是这样的作家。王先生走的是另外一条文学之路,他早年的创作,属于“卵生作品”,即用自己的体温孵别人的蛋。等到文学修养达到一定高度,才动用自己的生活储存。1978年出版的《碎琉璃》,是王先生文学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那是他出版《文路》之后,经过15年的修炼打造出来的。这期间,先生出版了六、七部研究写作方法的书。在后来的几十年里,王先生基本上走的就是这样的路子:先用生活边角料试验和探索写作策略,然后才去动用宝贵的材料,他的所有生活经历,都要实现最大值。八年抗战和三年内战,使中国发生了五千年未有之变局,老先生回忆录的前三卷,对得起这段血与火的历史。他到台湾的经历,刻录了台湾社会制度演进的机理,这不仅是台湾同胞的精神财富,更是全中国人的珍贵遗产。王鼎钧先生一直没有碰它,我想,是他太看重这块材料了。《关山夺路》之后,老作家只有这一个牵挂了。原有的写作策略、功夫、技能,当然可以处理这块重要材料,可是,以不断突破自己为使命的王先生,在八十岁高龄开始研究巴尔扎克和杰克·伦敦的传记,研究侦探小说家克里斯蒂的写作技法,梳理张爱玲的写作历程,追记到南美洲考察文化建设的见闻,关注华人新锐作家哈金的创作,思考中国文学分流、断流与合流的问题。这些成果,都收到了《葡萄熟了》这本复杂的集子里。

胡小林:你这样梳理了王先生的创作轨迹,让我感觉到,老作家把《关山夺路》之后出版的著作取名为《葡萄熟了》,是一种暗示:他要使用以血泪浇灌成熟的葡萄,酿造文学生涯中最好的一缸酒了。这是大思路!真正的文学经典,是大手笔书写大时代、大变局、大事件,给读者智慧、力量、希望、抚慰、美感和方向。许多经历了大时代并渴望书写大时代的作家,在文学修养没有达到一定高度之前,轻易糟蹋了生活积累,等到写作技艺圆熟的时候,生活积累已经用光,那时候,不是重复自己,就是玩弄技巧。王先生修炼成了“酿酒大师”,才动用最重要的生活积累,用成熟的“葡萄”酿造最后这缸酒,肯定会比以前的作品更加醇厚。

顾玮:我从大量的文献中了解到,台湾居民在经济腾飞之前的生存状况,赶不上大陆同期的水准。逃往台湾的大陆人,经历了我们无法想像的心酸,这是继十多年战争之后,命运强加给部分中国人头上的另一种苦难。我读过几篇台湾记者写的王先生访谈,了解了一些他在“克难岁月”中的生活,虽然王先生自己说得不多,记者表述得也很节制,我还是读得泪流满面。不知王先生如何用诗笔和史笔处理这些经历?

胡小林:王先生在《关山夺路》的发布会上说得很清楚,读者不是作家伸冤诉苦的对象,不是替作家承受压力的对象。拿读者当出气筒的时代过去了,拿读者当拉拉队的时代过去了。读者不能只从作品里看到血泪,他要看到血泪化成的明珠,至少要看到一朵用血染红的杜鹃花。心胸大的人看见明珠,能从程序上倒推回去,发现作家的血泪,普通的读者,要让他赏心悦目,自得其乐。这番话,让我联想到王先生在创作《左心房漩涡》期间说的话:“文章是有病呻吟。……可是,除了医生,谁愿意听别人呻吟呢?所以,最好把呻吟变成一支歌。”《左心房漩涡》是一部雄壮的交响曲,回忆录第四卷,将是一部美不胜收的时代画卷,一部中国人的启示录。

顾玮:我们期待着,大家都在期待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