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传珍:世界因此而丰富
(2009-12-06 20:57:05)
标签:
杂谈 |
世 界 因 此 而 丰 富
——序《第一年》
杨传珍
摩 罗先生到了不惑之年始得贵子。对一个自觉承担社会使命和家庭重负的人文知识分子来说,儿子的降生就是自身生命的延伸,铺天盖地的幸福会赶走须臾也不肯离开他的沉重与苦涩、焦虑与劳顿,他会在不知不觉中走进天伦之乐的温馨,享受陶醉中的安稳。可是,由于分娩不顺,造成婴儿颅内出血、脑细胞水肿等吓人的创伤。医方告知,这有可能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这样,本该温柔恬静的港湾掀起了惊涛骇浪。于是,初为人父的摩罗开始了揪心抓肺的灵魂历险。在那些惊恐与期望、疲惫与渴求的日日夜夜,集父亲、丈夫、作家于一身的摩罗,处乱不惊,用爱心、勇气、责任,将一个挣扎在地狱门口的小生命拉回到阳光之中。在成功地收获这无与伦比的希望时,还收获了这本《宝宝日记》。
据摩罗自己坦言,他开始写这些日记时,是为了准确全面地记录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和日常表现,以便为医生日后的诊断治疗提供材料。后来,宝宝一天天长大,日常表现非常好,而且一天比一天可爱。作为父亲,摩罗的担忧也一天天减少。但是,他对日记依然十分认真,总是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宝宝的行状。这之后的记述,已经不再是出于责任,而是出于对生命的虔敬与热爱。尽管日记的前半部分是求真,后半部分是求美、求善,但前后风格基本一致,体现出一个敬畏生命的人文知识分子的学养与境界。
美国哲学家乔治·桑塔雅纳说过,“上帝在创造莎士比亚的时候,是加倍精制的。”摩罗也许就像莎士比亚一样幸运。面对社会责任,他总是超负荷承担;对父母和兄弟姐妹,他完全是旧式家庭里砥柱中流的角色;对朋友,既有侠肝义胆又有古道热肠。这些品格外化到他的作品中,征服了不同层面的读者,在人文精神远不浓厚的社会氛围里,摩罗的随笔依然洛阳纸贵。最令人羡慕的是他敏锐的感觉,他既能准确地感觉到政治风云、文化气候、社会风尚这些强信号,也能精微地感觉到生活迁移、情绪变化这些弱信号,而且能用诗性的语言表达出来,准确而不失张力。这,我们从他的一系列非虚构散文和长篇小说《六道悲伤》中能够得到确认。这样的一位文学写作者,出于那样一种目的写出的宝宝日记,其品质和意蕴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与摩罗未曾谋面的报告文学作家柳白先生读了几段《宝宝日记》之后感叹道:“有思想的人无论写什么都是深刻的!”的确如此,达到一定思想深度和信仰亮度的摩罗,在写这些看似流水帐式的文字时,依然摆脱不掉一以惯之的诗情画意。
钱理群先生曾说摩罗是鲁迅所开创的精神界战士传统断而复续的杰出代表。当摩罗面对抽象化了的普泛之恶,的确是以威猛的姿态抗击的,而对那些活生生的具体生命,无论是善还是恶,这个读书人都情不自禁地以菩萨心肠悲悯有加。他的终极理想,是让所有的生命都能享有自己应有的尊严。在本质上,这个以精神战士姿态在文坛亮相的书生,里里外外都是慈悲与宽容。
《宝宝日记》所记的,是一个为儿子担惊受怕的父亲对幼小生命的观察、感知、猜测、推想,自然而然地,还要记下宝宝与医务人员、与父母、与邻家小伙伴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以及这些人对宝宝的不同态度。这样,一部《宝宝日记》,不仅是一个生命的成长史,而且是一部形象的社会史,一部知识分子的受难、承担、宽容的心迹史,一部对社会众生相的观察报告,一部反思社会弊端的论著,当然,更是一部惊心动魄的爱的颂歌。
我在第一次阅读这部《宝宝日记》时,就本能地感觉到,摩罗并没有意识到这本书的真正价值。在科学的意义上,这是第一部对出生以来的儿童进行不间断精心观察的书,作者出于亲情意义上的责任,以绝对求真的态度观察、感受亲生儿子的身体、表情、动作、意识、反应等所有的细微变化,用驾轻就熟的日常语言毫不遗漏地记录。由于摩罗不是儿童心理学家、不是人类习性学家、行为学家、认识发生论专家,他没有专业学者对观察结果的预设和期待,基本上没受已有范式的遮掩与束缚。同时,他没有使用专业术语的习惯和能力,他的观察和记录保证了“是其所是”的原生形态,属于这一领域的“原始思维”。正因为如此,《宝宝日记》与许多学者用陈陈相因的方法观察到的结果不同。如对宝宝的抽象能力、变通能力、佯装意识、善意欺骗的发现,均超越了前人。在某种程度上,摩罗的发现是对皮亚杰、拉康等人学说的补充和修正。我敢说,自此以后,研究儿童心理、认识、行为的发生、发展、建构、演变的学者以及那些习性学家、遗传学家,都不能躲开这本用爱心、智慧、信念写成的作品。作者虽然不是出于如此目的,但在客观上实现了“合目的性”。
当然,《宝宝日记》首先是一部非专业的读物,是一部饱含苦涩与甜蜜、受难与幸福、责任与爱心、担心与希望、伤害与宽容的美文。宝宝出生不久的时候,医院的诊断让敏感的父亲几乎精神崩溃,六个月之后,种种迹象表明,这个顽强的小生命不仅体质强健,而且智商在平均值之上,并表现出心地善良的天性。摩罗不再为儿子的健康担惊受怕,代之而来的是通常意义上的“幼吾幼”,在奉献中向宝宝索取无与伦比的幸福。在心甘情愿的操劳里,在接踵而来的希望里,摩罗一边自豪地当着父亲,一边继续记录。摩罗说,“宝宝每次表现出色的时候,我总是想,这么可爱的样子,他长大之后无法回想起来……为了让孩子日后知道他今天的可爱而写作,不是出于责任,而是出于对生命的虔敬与热爱。”于是,他记下了孩子的一颦一笑,一招一式,让人感到“宇宙的诗意和上帝之爱扑面而来。”
我作为一个旁观者和欣赏者,清清楚楚地觉察到,宝宝日记不仅是写给宝宝的,更是写给一切求真、求善、求美的读者的。你想学习写作吗?那你就从这里学习如何观察、如何感受吧,它会擦亮你的眼睛,开放你的所有感官。你想了解一个作家的生活态度、生存方式吗?我劝你静下心来,读一读《宝宝日记》,设身处地用心灵体验摩罗的育子过程,感受一个男子汉的责任心,思考人品与文品的关系,先做一个对家庭负责的人。你准备做父亲吗?那你一定要读《宝宝日记》,跟摩罗学习怎样呵护一个幼小的生命,并在呵护中建构孩子的理想人格和公民意识。你是一位女性吗?那就更应该看看这本书,通过它,体会一个刚强男人的似水柔情。你是一个神性十足、整天思考终极、不朽这些形而上命题的高蹈者吗?那也不要错过了《宝宝日记》,当你感受了这“人间烟火”,使“地气”与“天光”对接,将会使你的“出世”以“入世”为根基,你的思想成果会更加有利于人类。你是一个医务人员吗?我劝你宁愿牺牲一次晋升职称的机会,也要潜心读一遍《宝宝日记》,理解你的“上帝”的疾苦,以便“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做一位真正的“白衣天使”,而不是利用你的身份为魔鬼效力。
有位哲人说过,苦难,对于强者是一块垫脚石,对弱者则是万丈深渊。中年得子的摩罗,经历了一场别人无法想像的心灵煎熬,他不仅携妻带子穿越了泥泞的歧路,而且为世人奉献了一部可遇不可求的《宝宝日记》。因为他的心很大,文中蕴涵了我们过去不曾留意的内容,于是世界因此而丰富。我想,这段炼狱般的生活,对摩罗是一次新的灵魂历练,他将进一步走向成熟,步入更加高远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