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插柳学诗
插柳学诗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411
  • 关注人气:7,33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隐地的看与说

(2008-12-17 18:34:25)
标签:

杂谈

隐地的看与说

——读隐地《我的眼睛》

杨传珍

拜读隐地先生《我的眼睛》,欣赏着这一篇篇睿智而亲切的文章,不由得想起去年夏天我随院领导赴台考察前夕,中文系的学生纷纷让我带去对隐地祝福的感人一幕。然而很遗憾,我见到隐地的时候,只是说有许多学生让我给他带来祝福,没能一一说出那些学生的名字。

《我的眼睛》是隐地为《中国时报》“三少四壮”专栏所写文章的结集。从 20075212008519,每礼拜一的“人间”副刊上,刊出一篇隐地先生的文章。这对一位严肃的写作者,是一个挑战,也是一年的苦役。可是,隐地先生却写得从容不迫,因为,在2002年,他已经挑战了一次自己:在这一年里,他每天写一则日记,记下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结集成《2002/隐地》出版,使台湾众生相借这本书而定格,也成为后来的作家接力写下去的先声。由每日一记到每周一文,时间上已经没有写日记时那么紧张。可是,独立成篇、按时发表的文章又不同于偶尔耽误可以事后补写的日记,这对隐地来说,依然是一个新的课题。

隐地就是隐地,这个从内到外都充满文学元素的作家,以他敏感的艺术感觉和善意的思辨,藉报纸一角,承担起了在一年之内提升大众文学兴趣的社会使命。于是,这双高贵的眼睛,所看的是“问题社会”中值得光大的点点生机,这个“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借着深度观察,拓宽了世界图景。

我不知道在文体和内容上怎样为《我的眼睛》归类,这些文章,有的是哲理小品,有的是抒情散文,有的是社会透视,有的是文艺评论。在风格上,有的诗性弥漫,有的犀利幽默,有的春风化雨。所涉猎的内容,几乎触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最令我激赏的是那些讨论电影的文艺评论。

文艺评论必须有文采,一味说理的文章进入不了大众视野。因为工作关系,我经常耐着性子阅读堆砌术语的枯燥文评,读来读去,看到的多是在圈子内装腔作势的卖弄。那些文章,多一篇不能推进理论发展,少一篇对文学园地没有损失,只能为作者谋取学术地位。这些人的艺术感觉已被学术体制格式化,加之他们没有“实战经验”,只有靠贩卖没经严格界定的术语进行蒙人。《我的眼睛》为文艺评论吹来一缕清风,从那些电影评论中,我们看到了隐地对艺术作品的态度:在“是其所是”的前提下,阐释作品的本质,在艺术鉴赏的基点上讨论社会意义。

面对大千世界,看什么和怎么看,是由心灵选择的。看过之后,说什么,怎么说,是由理性和学养决定的。隐地看到了美,看到了善,看到社会问题,看见了精神危机的症结所在。他以对未来的信心彰显美,以对人类的希望培育善,以传播“文学教”解救当下的精神危机。

走笔至此,我想起20069月下旬,隐地在出席“海峡两岸文学艺术高端论坛”的间隙,应聘为枣庄学院荣誉教授,随后向中文系学生播撒文学种籽的热烈气氛。他与张晓风教授同台所作的报告,使枣庄学院的学术报告厅至今还保留着书香。身为尔雅出版社发行人的隐地,按说该报告台湾文坛的历史与现状,前瞻两岸文艺交流的愿景,可是他只谈了自己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学出版的历程。态度谦诚,语言亲切,像一个慈祥的长者和忘年交啦家常。他对文学青年的建议,让大学生们感到语重心长,他的机智幽默,使掌声与笑声此起彼伏。他的感性内容与张教授分析汉语之美的理性言说,互为映照,把报告会推向高潮。

这就是隐地。今天,我透过他的眼睛,进一步理解了台湾,也看到了台湾文学人在承担社会使命上所作的不懈努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