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课堂教学观察量表
标签:
转载 |
分类: 2015管理 |
说明:
1.
2.
A
:学生主动提出相关主题的问题
C
:学生提出无关主题的问题
?:学生主动表示疑问或不懂
3.
课题:
|
讲台 |
|
前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本节课学生参与度的综合评价: |
课堂观察量表(学习意识)
|
时间 |
班别 |
课题 |
|||
|
|
|
|
|||
|
执教教师 |
|
观课教师 |
|
||
|
观察记录 |
学 生 表 现 |
评 |
|||
|
1.是否想学、愿学、是否学得轻松,是否获得积极情感体验 |
|
||||
|
2.能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
|
||||
|
3.能否达成老师的教学目标要求 |
|
||||
|
4.能否尊重教师、尊重同学。 |
|
||||
|
5.能否在学习中自主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能否“发现”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并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 |
|
||||
|
6.能否积极思考,深入探究。 |
|
||||
|
7.合作学习中,能否与同学有效合作,能否照顾其他同学的学习需要。 |
|
||||
|
8.学习中,能否对老师和同学提出的观点大胆质疑,提出不同意见。 |
|
||||
|
9.学习中,能否应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解决新问题。 |
|
||||
|
10.学习中,能否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调整学习策略。 |
|
||||
|
合计 |
|
||||
5分制:优:5分;良,4分;好,3分;一般,2分;尚好,1分。
总计:优 41-50分
课堂观察记录表(学生活动记录)
|
项目 |
个别发言 |
小组讨论、交流 |
演示活动 |
记笔记 |
向老师提出问题 |
积极回答问题 |
点名后回答问题 |
点拨后回答问题 |
回答不出问题 |
同学帮助 下解决问题 |
消极行为(睡觉、扰乱课题秩序,其他) |
|
人(次) |
|
|
|
|
|
|
|
|
|
|
|
|
时间 |
|
|
|
|
|
|
|
|
|
|
|
|
所在组别 |
|
|
|
|
|
|
|
|
|
|
|
课堂观察表(氛围创设)
观察纬度:学生参与状态、学生应答、氛围的有效性
观察要点:课堂氛围的创设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
教师姓名 |
|
观察人 |
|
||||||
|
课题 |
|
时间 |
|
||||||
|
课堂活动主要环节 |
学生的参与状态 |
学生的应答情况 |
氛围的创设与目标的合适度 |
||||||
|
兴趣浓厚主动参与活动 |
兴趣一般,被动参与活动 |
不感兴趣,被动或不参与活动 |
全班 |
小组 |
个体 |
合适 |
基本合适 |
不合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评价: |
|||||||||
课堂观察记录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情况)
|
观察 小组 |
第 |
合作次数 |
|
时间 |
|
|
||||||
|
小组 活动 情况 |
发言 次数 |
参与 状态 |
是否 明确 要求 |
是否 专注 倾听 |
是否 独立 思考 |
互助合作意识() |
|
|||||
|
强 |
较强 |
一般 |
|
|||||||||
|
组员1 |
|
|
|
|
|
|
|
|
|
|||
|
组员2 |
|
|
|
|
|
|
|
|
|
|||
|
组员3 |
|
|
|
|
|
|
|
|
|
|||
|
组员4 |
|
|
|
|
|
|
|
|
|
|||
|
组员5 |
|
|
|
|
|
|
|
|
|
|||
|
组员6 |
|
|
|
|
|
|
|
|
|
|||
|
观察 分析 |
|
|
||||||||||
|
改进 意见 |
|
|
||||||||||
说明:本表的填写要求观察者密切关注小组学习的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记录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动态。1积极2被动3消极。凭借经验分析学生互助合作学习实效以及影响小组互助合作学校效能发挥的因素。
课堂观察量表(教学过程时间分布)
|
|
引 入 |
展 开 |
巩 固 |
总 结 |
作业 |
|
用 时 |
|
|
|
|
|
|
占课时长的比例(%) |
% |
% |
% |
% |
% |
课堂观察表(教师行为)
|
|
|
观察人 |
|
班级 |
|
||||
|
课题 |
|
时间 |
|
||||||
|
观 察 指 标 |
评 价 |
||||||||
|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丰富、有趣、生动 |
A |
B |
C |
D |
E |
||||
|
教学步骤清晰,有条有理,由浅入深 |
A |
B |
C |
D |
E |
||||
|
教学方法多样,活泼有效,并恰当采用一定的教学手段 |
A |
B |
C |
D |
E |
||||
|
平等、友好、耐心地对待学生,表扬和批评都很恰当 |
A |
B |
C |
D |
E |
||||
|
热情面对全体同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活动 |
A |
B |
C |
D |
E |
||||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帮助同学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方法 |
A |
B |
C |
D |
E |
||||
|
不任意加重学生负担,上课不拖堂 |
A |
B |
C |
D |
E |
||||
|
评价: |
|||||||||
注:评价:A表示“好”;B表示:“较好”;C表示:“一般”;D表示:“不理想”;E表示“较差”
课堂观察表(氛围创设)
观察纬度:学生参与状态、学生应答、氛围的有效性
观察要点:课堂氛围的创设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
教师姓名 |
|
观察人 |
|
||||||
|
课题 |
|
时间 |
|
||||||
|
课堂活动主要环节 |
学生的参与状态 |
学生的应答情况 |
氛围的创设与目标的合适度 |
||||||
|
兴趣浓厚主动参与活动 |
兴趣一般,被动参与活动 |
不感兴趣,被动或不参与活动 |
全班 |
小组 |
个体 |
合适 |
基本合适 |
不合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评价: |
|||||||||
课堂观察量表(教师提问记录)
|
观察记录 |
观察内容 |
次数 |
|
|
教师提问类型 |
1.常规管理性问题 |
|
|
|
2.记忆性问题 |
|
||
|
3.推理性问题 |
|
||
|
4.创造性问题 |
|
||
|
5.批判性问题 |
|
||
|
挑选回答问题方式 |
1.提问前,先点名 |
|
|
|
2.提问后,让学生齐答 |
|
||
|
3.提问后,叫举手者答 |
|
||
|
4.提问后,叫未举手者答 |
|
||
|
5.提问后,改问其他同学 |
|
||
|
教师理答方式 |
1.打断学生回答,或自己代答 |
|
|
|
2.对学生回答不理睬,或消极批评 |
|
||
|
3.重复自己问题或学生答案 |
|
||
|
4.对学生回答鼓励、称赞 |
|
||
|
5.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
|
||
课堂观察表(提问有效性表三)
|
教师姓名 课题 |
|
观察人 |
|
|
课题 |
|
时间 |
|
|
|
问题类型 |
个数 |
所占比例 |
|
一、有效的 |
1.铺垫型 |
|
|
|
2.思考型 |
|
|
|
|
3.提醒型 |
|
|
|
|
4.其他 |
|
|
|
|
合计 |
|
|
|
|
二、低效的 |
5.过易的 |
|
|
|
6.过难的 |
|
|
|
|
7.无意义重复的 |
|
|
|
|
8.表述含糊的 |
|
|
|
|
合计 |
|
|
|
|
三、无效的 |
9.无效的 |
|
|
|
提问总数 |
|
|
|
课堂观察记录表(教师评价语言内容)
|
情感性评价 (学生习惯态度兴趣) |
内容性评价 (文本内容) |
方法性评价 (学习方法) |
效度原因分析 |
|||
|
|
|
|
|
|||
|
次数 |
% |
次数 |
% |
次数 |
% |
|
|
|
|
|
|
|
|
|
课堂观察记录表(教师评价语言的有效性)
|
评价目的 (清晰、准确、无冗余) |
评价时机 (成熟、不成熟、生硬) |
评价态度 (交流式;表演式;个性化) |
效度原因分析 |
|||
|
|
|
|
|
|||
|
次数 |
% |
次数 |
% |
次数 |
% |
|
|
|
|
|
|
|
|
|
课堂观察量表
|
教师对学生错误后的反应 |
典型行为记录 |
频次 |
|
|
教师的处理 |
1. 鼓励 |
|
|
|
2. 引导 |
|
|
|
|
3. 换其他学生回答 |
|
|
|
|
4. 教师自己指正(合理) |
|
|
|
|
5. 进行解释和说明 |
|
|
|
|
6. 由学生评价 |
|
|
|
|
7. 由同伴补充完善 |
|
|
|
|
8. 最终明确正确解答 |
|
|
|
|
9. 忽视或视而不见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