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了《果岭争雄》,兴奋得好久都没有睡着。故事讲的是1913年美国公开赛,业余选手弗朗西斯-奥密特带着10岁的球童埃迪,击败了当时大赛的热门人选瓦顿和卫冕冠军的故事。
这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拍摄而成的。奥密特1893年出生,被成为“美国业余高尔夫之父”,曾经八次代表美国队参加业余队际大赛瓦尔克杯(Walker Cup),1933年和1934年还是是美国队的队长。奥密特是历史上第一位取得美国公开赛和美国业余锦标赛冠军的选手,1913年赢得美国公开赛之后,第二年就在美国业余锦标赛上问鼎。
在20世纪早期,高尔夫被英国人和苏格兰人统治。1913年,哈里瓦顿(Harry Vardon)和英国同胞特德-雷(Ted Ray)在贵族的怂恿下,去参加美国公开赛。奥密特当时还是一个只有20岁的小伙子。影片重点讲述了奥密特如何在打败这些大牌的情景。
奥密特的父亲一直不支持他打高尔夫,有天赋的他一直认真学打高尔夫。在上场的时候,跟随自己出战的球童,被英国人翘走。情急之下,只好找了一个认识的学生临时当球童,但是对方却没有逃课成而没有来。最后,只好找了一个10岁的小球童帮忙背包。
http://dabaoku.net/dianying/dianying/guoling/pic/13.jpg
当小球童埃迪背着比他高半个球杆出场时候,所有观众都耻笑不已。但是却是这位伙伴,帮了奥密特很大的忙。期间,演出了许多比赛当中的小伎俩。奥密特第四轮的时候,只落后瓦顿一杆。一位不怀好意的人,特意走上前告诉奥密特。瓦顿一直是奥密特心中的偶像,也没有想过自己能够打的这么好,落后一杆。在别人的干扰下,奥密特也紧张起来,结果开球失误。

两位英国人瓦顿和雷打美国公开赛
在影片中,瓦顿两次使用了迷惑对手的伎俩。第一次,瓦顿故意先拿出五号铁,准备击球;对手在看到他取出五号铁之后,认为自己也能够不用木杆,也用五号铁打上果岭,于是重新选择。对手距离打短,没有上果岭;而瓦顿扭头就换回了木杆,将球击上果岭。
在延长赛上,瓦顿故技重演。17洞是一个90度角的右狗腿洞。瓦顿为了迷惑对手,让对手失误,抽出了一号木,对着果岭方向直攻。奥密特看到对手这样,也想放弃两上的机会,直接用1号木攻果岭。最后,是小球童埃迪提醒了他“果岭前有沙坑,瓦顿是为了迷惑你,引诱你上当。”瓦顿知道奥密特的距离没有自己远,如果奥密特也直攻,只能下沙坑。在球童的提醒下,奥密特轻松地按照以前的策略,两上。而瓦顿却自食其果,球落在沙坑沿。三杆才将球送上果岭,奥密特在这一洞领先一杆。
奥密特在夺得美国公开赛之后,一下子成为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作为一位球童出生的他的成就,改变了高尔夫是贵族和老人运动的旧观念。1914年,奥密特再次赢得美国公开赛之后,开了自己体育用品公司。美高协取消了他的业余比赛资格。但是两年之后,业余选手不能经商的条款被废除。奥密特在193年38岁的时候,再次获得美国业余锦标赛的冠军。
奥密特到死都没有转职业。1974年,奥密特入住世界高尔夫名人堂。
看完影片当中有几个疑惑:
1、影片中出现一个镜头,果岭上瓦顿的球挡住了奥密特的击球线。当时大家都幸灾乐祸,奥密特用劈杆将球劈起,越过球落入洞中,但是球又从洞中弹出。奥密特因此多花了一杆。疑问是:当时规则中没有mark球一说吗?怎么会有必要在果岭上用劈杆击球呢?是不是影片的错误?
2、影片一个镜头:瓦顿开球开入沙坑中,沙坑中有积水。所以的人都认为这一杆没有办法将球击上果岭,但是瓦顿点了一支烟,认真研究之后,淌入水中,在水里将球击出。疑问:当时的规则没有临时积水可以免罚抛球一说嘛?还是影片错误?
3:影片出现两个人同时推杆击球入洞的情景,不知道是不是错误?
不知道哪位规则专家可以出来帮忙解答一下?
谈谈俺的收获:
1、看到了球场上使用迷惑对手的方法。
2、从瓦顿身上学会如何抛弃杂念:瓦顿的获胜,直接影响了一些英国贵族的声誉。因此英国贵族都随行看瓦顿打球。在场上,英国贵族会是不是给瓦顿一些眼光。瓦顿在开球的时候,为了摒弃这些念头。就想象自己是在一个空无一人的球道上击球,所有的观众和可能影响到自己击球的人都被抹去。稳定情绪之后,瓦顿总能开出漂亮的一球
大胖子雷在树林中救球的本领高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