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发的《败了,中国选手》一文,各位球友反映热烈。感谢各位支持。
20多名参加国内举办的欧巡赛,只有一名中国内地选手晋级。说不适应场地不成立,那些老外才来一次鸿华,却能打那么好;说球场不提供练球机会,似乎也不成立,因为从来没有选手要求过要去练球;说中国选手刚参加完中巡赛,从海南飞北京,劳累影响发挥,这也说不过去。那些老外从欧洲飞到北京,天空中劳累不说,落地之后还要倒时差。何况,国外的选手几乎周周往世界各地飞,中国选手的劳累和他们比较起来,微乎其微。
那么,中国选手到底缺在哪里?
第一、中国职业选手勤奋不足
中国选手有哪一位像辛格那样,在练习场一挥就是上千次?曾经问中国选手,“你按照时间计划好,明天早上你应该下场练球打18洞,可是第二天起来一看,天下雨了。你还会打球嘛?”得到的回答,几乎都是“不会”,有一些选择“取消下场,可能去练习场练球”。问问中国选手,有多少人每天坚持去练习场,每天坚持下场?有一位泰国选手曾经介绍他是怎么惩罚自己的:每天如果打超出标准杆一杆,就围绕着球场跑一圈。超5杆,就跑五圈。只有这样督促自己在球场上打出好成绩。
第三、中国选手好面子,自满
中国选手好面子,自满。不懂得的东西,也不虚心向别人求教。明明不适应的场地,也没有想过提早来练练。volvo中国公开赛和BMW亚洲公开赛之后,很少有选手留下来观看剩下的比赛,他们自动放弃了一个学习的机会。欧洲和亚洲的大牌来了,难道就不懂得去练习场,看看他们是怎么做赛前的热身,看看他们是怎么调整的。相同的球洞,你可以看看高手的打球策略是怎样,自己是不是可以从中学到东西。甚至,选手夺冠之后的微笑,你是不是也应该对着镜子演练一下?否则,有机会出镜的时候,你能笑得那么自然吗?宝马被淘汰之后,只有叶剑锋一个人留下来看了梁文冲的比赛。呆在上海本地的选手李超和尚磊打完球被淘汰之后,就失去了踪影。盲目地逃避,盲目地反思,不找一些确实的行动,能行吗?
中国公开赛之后,坊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张连伟的53度杆在比赛中多次打短,一直不知道当中的原因。到了中国公开赛之后,意外地体验了一下现场的workshop(欧巡赛和美巡赛等大赛上,球具商都会开着一辆大车为大赛的选手作球具方面的服务,包括维修,免费测试等各种各样的服务)的体验。结果,workshop检测他的53度因为打得时间太长,已经变成了57度了。所以每次才打短。当中暴露的问题:中国选手不知道大赛中的wordshop是什么东西,不知道他能够帮你干什么?连老张这样的中国大牌都不懂,其他的可想而知。中国选手看到不懂的,是不是可以走上前去问问别人。碍着面子,不好意思问嘛?
常常听到李超说,又被谁影响了?所以成绩不好。
第二、中国选手心志不足
心志,是心理层面的东西,当中最大的一条是顽强的拼搏精神和坚持不懈地意志。老虎伍兹拥有超强的自信,在比赛中能够给对手威慑。在美巡赛延长赛老虎的记录为9胜1负,在世界范围内延长赛的记录是12胜1负。大牌的选手,都拥有自己的私人心理医生,在领先进入最后一轮之前的那晚,心理医生会专门进行辅导。而中国选手,则相去太远。打出了一个加2之后,就觉得没戏,完全放弃;领先进入最后一轮之后,就不懂得怎么打;打坏了一洞,就一泻千里;对手或者周边的一点干扰,就丢掉了所有的好状态;第一天打出65杆,第二天可能打出77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