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擦边而过
擦边而过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63,256
  • 关注人气:7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陈永正讲离职的事情

(2007-09-20 12:13:20)
标签:

it/科技

分类: 江湖

印象中,没有哪个公司的老总离职有陈永正这么风光:分析师给出最高评价,老板作了直接肯定,合作伙伴相继出来表示祝贺与惋惜。换了别人会遭嫉妒,但是陈永正,却不招人反感。起码在记者角度,我这么认为。

 

四年前,陈永正在上任不久即在一个不适合采访的场合接受了我老同事雷永青的采访。当时陈永正被媒体热炒“新官三把火”是啥样。在演讲下来的间歇中,陈永正告诉永青“三把火”--

 

提升微软中国的业绩,进一步提高微软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投入更多的精力在软件本身的开发上;扭转微软公司在国内公众眼中的形象。关于第三把火,他专门做了阐述:微软在公众眼中的形象不太好,因为过去与公众、媒体之间缺少良好沟通。

 

“我们需要与公众多做沟通,在以后的日子,促进微软公司以更好的形象出现大家面前。”陈永正这么说了,也这么做了。

 

我第一次在非正式场合采访陈永正时,他已把这块做得很好。后来我就染上一恶习:大凡看到陈永正出席的会议,会千方百计甚至不择手段凑上去,聊几句。

 

他总是很忙,但总会笑呵呵地放慢脚步,用最简短的语言给我最清楚的答复。有时候,观点都帮忙归纳好了,我简单整理一下录音就成。

 

记忆深刻有两次对陈永正的“贴身”采访,一是在皇冠假日酒店问他微软充值电脑在中国的情况,还有一次在与亿阳信通合作的会后聊微软OOXML文档格式标准

 

OOXML那事,在那之前,微软面对倪光南院士带领的国产软件兵团多翻猛烈炮轰,一直咬牙沉默。但就是这么敏感的话题,陈永正一边赶路,一边对旁边那个相貌猥琐的记者信手拈来。

 

显然,那个相貌猥琐的记者就是我。陈永正跟我讲了三点看法,我边走边做笔录。后来西岸奥美的朋友跟我说,真没想到陈永正会跟我聊这个话题,还那么直接。后来,那报道成了微软那阶段唯一的官方回应,广为转载。

 

我听很多记者说,喜欢陈永正这种老总。印象中,他很少带保安。我没见过,也没有被他的保安粗鲁地推开过。被太多老总保安“野蛮”过,我对他这点很是赞赏。

 

微软这个全球最牛的公司,在过去四年中出现这么一位待人非常不牛的老总,也算一段难忘的插曲。10月12日之后,我们在微软再也采访不到这位“爱穿唐装”、笑脸相迎的熟人。这是微软的损失,也是NBA与很多体育记者的收获。

 

陈永正的离去让我想起IBM董事长周伟焜,那也是一位善待记者的人。志斌有一篇经典博客,《老板印象:周伟焜,我喜欢这个可爱的小老头》,里头有两句话令人过目不忘--

 

周伟焜坐在面前,他在微笑,这样看上去,他不像一个长者,或者更像你身边的某一位好朋友。但一坐到他面前,就没有了任何隔阂,他会想着你开几个温和的玩笑,让年轻的记者放松。

 

昨天下午,在终于做完陈永正的电话采访、把稿子赶完发给同事并长出一口气之后,我坐在从怀柔回北京的车上与华夏时报小卫探讨陈永正离职的“内幕”。小卫在周伟焜卸任IBM大中华区总裁时写过《40年老将周伟焜离职无故事》,这给了我《专访陈永正:离职没有内幕计划带NBA中国上市》的启发。

 

留给我的时间不长,还好准备充分。本来只有5、6个问题的机会,我问出十几个问题。电话那头,还是那个陈永正:语气温和,思路清晰。稍出乎我意料的是,他的声音没有因为那天核爆式的内部会议安排而显得疲惫,反而有点兴奋与亢奋。对于即将开始的NBA生涯,他充满期待。

 

这让我愿意相信,他的离职没有内幕。早上一位渠道通路的朋友在MSN上跟我说,陈永正还蛮有个性的嘛,我喜欢。他认为,陈的离开对微软是一大损失。这位微软大中华区最出色的CEO,为什么留不住?除了个人兴趣转移,微软总部应反思。

 

支撑他上述理论的依据是,就如我专访稿所言,陈一年前就准备离开微软,NBA只是刚巧撞上。其实在前天、昨天和今天,我都有一个感觉:陈永正的压力太大了,尽管有些地方做的还不够,不过已经很不容易。

 

那篇等待了420分钟,连采访加写却不够半个小时的专访稿,得到了很多朋友的鼓励。昨晚回家,接到摄影师阿旭、中国日报汪旭等朋友的电话;今天MSN上线,也收到不少留言。我想自己不应该接受这些表扬,因为主要是公司平台的帮忙。

 

看了永青四年前采访陈永正的博客,我那么一点点的成就感很容易就荡然无存。我不过就是为了等一个采访,蹲几个小时,饿一个下午,打了几十个电话而已。同事蜗牛说,只有新浪的人会这么做。

 

与其说是压力,我更愿意理解成一种精神,那种猎获新闻的孜孜不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