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过端午,如何补补精气神?

标签:
传统文化董易林风水端午节 |
高考结束过端午,如何补补精气神?
文/国际周易
今年的端午节连上了高考,高考一过,考生立刻可以回家和家人过个轻松的节日。中国的每个农历节日都是养生避病的好时节,高考生正好借端午这个时节好好补一补疲乏的身体,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
http://www.gjzy.com/images/2016/0608/20160608102603421.jpg
端午正处于芒种时节,这个时期雨量增多,气温升高,天气异常湿热,汗液无法通畅地发散出来,所以,暑令湿胜必多兼外感,使人感到四肢困倦,萎靡不振,而夏季反而多了些感冒病人,就是上述的原由。
芒种的养生重点:在精神上应保持轻松、愉快的状态,使机体得以宣畅;起居方面,要晚睡早起,适当地接受阳光照射(避开直射,注意防暑),以顺应阳气的充盛,利于气血的运行,振奋精神。夏日昼长夜短,中午小憩可助恢复疲劳。芒种过后,午时天热,人易汗出,衣衫要勤洗勤换。为避免中暑,芒种后要常洗澡,这样可使皮肤疏松,“阳热”易于发泄。但须注意的一点,在出汗时不要立即洗澡。中国有句老话“汗出不见湿”,若“汗出见湿,乃生痤疮”。
芒种的饮食调养,历代养生家都认为宜清补。元代医家朱丹溪的《茹谈论》曰:“少食肉食,多食谷菽菜果,自然冲和之味。”年老体弱者,气短乏力、虚汗口渴、脉博微弱,可吃一点中成药生脉饮,或西洋参含服、泡水代茶,西洋参性凉而补气生津。饮食上主张多吃绿豆稀饭或丝瓜稀饭等品。
而端午节过后紧接着就是漫长的暑假,暑假炎热,孩子们自觉年轻并不注重保养,也容易为健康埋下隐患。今年暑假迎来的第一个节气是“夏至”。
“夏至”顾名思义是阳极之至的意思,正是阳气覆盖其上,而阴气始生于下,所谓“阴阳争死生分”的时节。从夏至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所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动到最北的一日。夏至时节的起居调养,应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宜晚睡早起。室外锻炼时,应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合理安排午休时间,一为避免炎热之势,二可缓解疲劳之感。每日温水洗澡也是值得提倡。另外,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眠时不宜扇类送风,有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更不宜贪凉露宿室外。
夏至时节的运动宜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在河湖水边。项目以散步、太极拳、广播操为好,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否则导致大汗淋漓,不但伤阴气,也易损阳气。若运动中,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否则会引起风寒、湿症、黄汗等多种疾病。
夏至时节人容易心火过旺,适当吃些味苦的食物有助削减心火。嵇康《养生论》对炎炎夏季心火旺有其独到主见:“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即“心静自然凉”,这就是夏季养生法中的精神调养。中医认为:夏至伏阴在内,饮食不可过寒,因为夏至时分,人体实际上处于外热内寒的状态,所以冷食不宜多吃,少吃尚可,贪多则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西瓜、绿豆汤、梅水虽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食之。通常我们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处方”也含有夏不宜寒胃的这层意思。若贪凉饮冷伤了脾胃,吐泻发作,中华三宝中的枸杞茯苓就是很好的调补养生佳品。
关于夏至节令乃至整个夏三月的保健,有两点值得提示告诫:一是,一般夏季都主张晚睡早起,可以利用午睡补充夜间睡眠不足很重要,据科学家研究,炎夏的午睡能降低脑溢血和冠心病的发生率。而老弱者则早睡早起,不必强调晚睡,尽量保持7小时左右的睡眠。二是夏至后阳光强烈,有人用戴变色镜来护眠,可事实上反而对眼睛不利。简单讲,戴变色镜后,可见光减弱,瞳孔长时间扩大,紫外线进入眼睛的量成倍增加,伤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