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红楼无限 |
晚上十来点钟开始看,看了两三页就忍不住大叫,没想到写得竟然还不错!又看了二三十页,再度大叫,写得还真不错。看到三点,看完了,扔下书在房间里转了两圈,对自己说,还不是我想象中完美的续书。
哪里不够好呢?高潮部分平淡了,四大家族大厦将倾前的萧索与恐惧,一夜之间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悲凉,感觉还不够。薛老大打死忠顺府的重要家人,获罪抄家流放,率先败家败到一败涂地,似乎时间太早了,因为如此一来,正惶惶如惊弓之鸟却还依然钟鸣鼎食的贾府,又怎能与薛家结亲?史家获罪,已经说了与湘云无干,夫家扔下湘云举家搬迁,大姑娘带着丫鬟住客栈孤苦无依,贾府都不肯收留呢。
林黛玉之死,作者必定是周汝昌学派的传人,写得跟周老的推断那叫一摸一样。贾环搞破坏,放流言说她和宝玉有些不清不楚,这个姑娘一生气,质本洁来还洁去了。悲剧感还是不够。当然,无数种黛玉的死法,真的写出来,总觉得不是最好的那一种。可能就像维纳斯虽然迟早要断臂,断臂前我们可以想象,断臂后我们可以亲见,要让美女在你眼前血淋漓地断,却总嫌断得不好吧。
后人续红楼,有一个通病,就是宝玉和黛玉的感情,总免不了比老曹写的要直白表面。老曹写的那叫一个隐晦,那叫一个不动声色,一个字不涉及情字,却字字情句句缠绵,让人心里梦里一时也放不下。后人总没有这样的笔力,所以每每看到二人表明心迹,一个非卿不娶一个非君不嫁,难免感叹,情的最高境界,原来是不情。
老曹喜欢在诗词游戏中暗示人物结局,我想这是他有不得以而为之的苦衷,而且他也不是见诗词就暗示,见游戏就结局的。这个虽然是红楼一大特色,却不好学,更不好多学。学得多了,像这个作者本来诗词的功底就一般,用一些前人的烂熟诗词来硬派结局,还让众人折了船在河上放,本来黛玉的船和宝玉的船并驾齐驱,后来一阵浪把黛玉给打翻了,宝钗的船就赶上了,又过了一会儿宝玉的船拐了个弯躲起来,就只剩下宝钗的船。叹,姑娘啊,你能不能再含蓄一点呢?
作者的语言,在大部分时候颇有些神似老曹,叙事节奏和情节安排都很雍容,这是我一开始大赞的缘故,当然,还是我以前说的那句,写兵败如山倒潦倒落魄容易,写大家贵族小姐们寻欢作乐却难,吃穿用度不是那么好猜的,全因我们没有经历过。所以,她写的那些个游戏,斗草斗到最后黛玉说石头最有情,宝玉说小草最有情,几个姑娘对水梳妆比谁梳得更漂亮,尤其是妆成之后的描写,让我仿佛回到了晋江原创网。到后来竟然看到了“拍七令”,就是数数数到有七或者七的倍数,就在桌上拍一下。看到这个,偶油然地想起了我大学毕业的散伙饭,生怕作者再编下去,就得出棒子棒子鸡了。
一些传说中的情节,卫若兰射圃,贾宝玉雪夜围破毡之类的,都能在本书见到。不过,很让我疑惑的一点是,兰桂齐芳之后黄泉路近,我一直理解是李纨辛辛苦苦熬出头,却油尽灯枯戴着凤冠霞帔死了。这里却写的是贾兰用功过度中了进士死在了考场门口,用一句流行的话说,可惜了这个小正太啊。不过,想一想,他若中了进士当了官,李纨固然可能沾不了光,贾宝玉最后却也不能如读者期望的那般落魄了,所以为了男一号的结局,牺牲了小兰兰?贾政想必也是为了这个原因,被作者一笔写回了金陵,可是,有什么理由在王夫人薛姨妈都死了,宝玉和宝钗,李纨带着贾兰在京城守着,贾政却带着王熙凤一个人,坐着船扶灵回金陵呢?看来,想让贾宝玉穷死,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最后有一点,就是巧姐的年级好像大了点,到抄家的时候,我觉得巧姐最多也就十来岁,没到被王仁卖去妓院就能做头牌姑娘的时候吧。不过,也许是我心存仁慈,不忍心看这个小姑娘卖笑,学学唱曲就行了,真要她接客,唉。
说了无数缺点,却不代表这本书不好看,真的,这几乎算得上我见过最靠谱的续书了。曾经看过80年代出的一本《红楼梦新补》,不好看。前阵子看过西岭雪写的,不过是拿着黛玉的名字另写了一个故事,不象续书。这一本,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我坐在家里说容易,想想一个比我还年轻的姑娘能写到这个程度,已经殊为不易了。
所以,还是号召大家支持她,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