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观念帝国 |
巴菲特说,每当他们持有的股票下跌,伯克夏·哈撒韦(巴老那家每股价格贵得离谱的投资公司)的股东们不是心急如焚,而是兴高采烈、兴致勃勃,因为他们又有机会大量购入已经持有的股票了。“我们喜欢在悲观的环境下投资,不是我们喜欢悲观主义,而是我们喜欢由此而产生的价格。只要你选对了股票,你就应该欢迎下跌,而不管你是否已经套牢,这是一种有利可图地增加持股的方式。”
在全世界人的眼光里,巴菲特们无疑是一群饮毛茹血的野蛮人。野蛮人这一说法来自于布莱恩·伯勒的经典著作BARBARIANS AT THE GATE,书里所描述的发生在1988年雷诺-纳贝斯克公司收购案曾经让世界受到惊吓。KKR公司收购雷诺-纳贝斯克,按照KKR的提价总价高达250亿美元,但是这场当年如同天文数字的的融资购,KKR只从自己钱兜里掏出区区1500万美元的现金,余下99.94%的资金全靠垃圾债券大王迈克尔·米尔肯玩起搬钱游戏。当然,米尔肯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玩这种伎俩了,他靠发行垃圾债券,将融资购并案变成了一场合法的诈骗。现金并不总是为王,米尔肯垃圾债券大王的名声就如同臭豆腐,外表虽然人人喊打,但是迄今为止在内心中景仰他并封他为偶像的外国人中国人并不在少数。说到底米尔肯的绝招就是玩空手道,用少量的钱,撬动所收购的庞大的资产。而这一点,对于海外的资本运作高手来说,是一门必修课,对于国内企图运作资本的来说,目前还是一个尚未实现的理想。
现在,这群野蛮人,已经站在我们的门边上。
2005年的冬天,当曾经怀抱着一个黄金梦的上海市民相约涌进开发商的大门因为他们贷款买下来的房子跌价而要求退房的时候,“野蛮人”从中嗅到了机会,他们兴高采烈、兴致勃勃。国家外汇管理局前些日子披露,外资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中的比例约为15%。这样一个数字如果还不能令人们对国际资本介入国内房地产行业的规模与深度有一个整体概念的话,从今年年初开始的海外投资大手笔商业地产动作至今愈演愈烈也许能给我们一个更感性更直观的认识。
越来越多的从业人员意识到,在房地产卷入金融的大潮之中,上下游的领域里,外商早已掌握法规和技巧,也掌握了境外投资者的第一手资料,包括他们对利率的看法和收益的预期。从事投融资业务多年的软库(软银)金汇投资银行总裁温天纳曾经提到,外资挑选的地产项目基本上具有以下的标准:处于黄金地带的商业建筑物;具有特色和卖点的商业性房地产项目;基本上净年收益率达到9%的项目;一些可以通过改善整体物业管理素质,以提高整体收益的项目。而在选择地产项目的时候,海外资本的胃口之大,之好,之挑剔,之实际,显然大大超出了公众的预想。
没有人愿意眼睁睁看着海外同行兴高采烈地在中国大赚其钱,而自己却要因为本地的金融政策而有心无力,更没有人愿意看到一些经济学家多次预言过的情景“海外热钱成功撤退,中国的金融业和房地产留在原地为‘调控’的结果买单”真的出现。于是有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始把眼睛从传统的银行融资转移到寄望于国际基金的融资,希望能搭上海外资金这辆开往春天的地铁。但在事实上,过去的两三年中尽管国际基金一直大唱高调,在各种可能的场合表达自己对中国市场的极度厚望,积极态度和进取精神,但实际上的行动也谨慎又谨慎,所以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合作开发案例非常少。真正积极而取得进展的是一些境外的房地产开发商而不是基金,这些开发商所谓的合作开发也只不过是针对一些持有土地的项目公司进行收购,他们所遵循的还主要是独立开发模式,合作开发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通常只是欲盖弥彰地留下一些股份作为原有持有土地股东的土地的价值体现,开发仍然当仁不让地由自己主导。
拥有庞大现金流的境外产业集团和基金的兵临城下,意味着更高资金量级的介入,从而吸引更多银行贷款的投放,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所要面临的也许就不仅仅是国内开发商的生存空间问题或者利润流失问题,而涉及更多的金融问题和资源配置问题。央行高层近期表态说,“当务之急是拓宽房地产业的融资渠道,变单一依赖银行信贷为以股本融资为主的直接融资。”
房地产业内人士也表示,在资本实力、运作模式、风险控制等诸多方面同国际资本之间的差距,并在努力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这之中,融资能力的塑造被列为重中之重。但实际上,房地产模式如果不能摆脱资金为王的原始形态,依旧禁锢自己在一个芜杂和无序的坐标系统中,每日沉浸在将业主的车停入地下车库而将道路上的路障拆了盖盖了拆的游戏中,那么越来越多的热钱必将摧毁现在所谓的品牌企业的专业化堤坝,卷走这些所谓品牌企业所孜孜以求的“暴利”。
中国的房地产开发商,规模最大者,资产总额不到200亿人民币。境外随意一个主流房地产基金,可以动用的资金就达1000亿美元,这些门外的野蛮人正排着队沿着一条也许从目前来看并不宽阔的道路进入中国市场,布莱恩·伯勒在BARBARIANS AT THE GATE中描述的发生在1988年雷诺-纳贝斯克公司的一幕,也许不会太远。
前一篇:这个圣诞人人都在思考地产问题
后一篇:仓底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