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学内外(一)

(2005-11-10 16:02:55)

1、文 学 内 外

  

               王海鸰                                      

 

人文社的一次笔会和一个朋友王朔,以及一场婚姻

人民文学出版社我认识的第一个人是何启治,当时他是编辑,后来做到了副主编,现在退休了。那时我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每个假期的作业就是写小说,写完由系主任徐怀中审阅后分发至各文学编辑部,我的一个中篇被分到了隶属人文社的《当代》杂志。不久后收到来信,信尾署名是何启治。我按信中意见飞快将稿子改了,一天上午,拿着它碾转换乘到了朝内大街166号,见到了何老师。何老师很瘦,背微驼,戴副深度的近视眼镜,跟我的想象基本吻合。那是1985崐年秋季,那篇小说叫《孤独》,发在了《当代》86年3期上;后来又发了《星期天的寻觅》,发了《循环》,都是何老师的责编;《星期天的寻觅》还被《小说月报》以头题做了选载。于是,87年年底,人文社组织赴海南作家笔会,就把我也叫了去。在那次笔会上,我认识了对我日后生活影响甚大的两个人,一位是四川作家,一位是北京作家。前者在笔会结束后成为了我的丈夫,再后来便是前夫;后者成为了我一个重要的朋友,他叫王朔。

    那次笔会人文社方面参加的人里头最高领导是朱盛昌,时任《当代》杂志的主编,印象中他永远是笑呵呵的,挺着个微微发福的肚子,从不使人扫兴;还有就是前面提到的何老师了,再就是汪兆骞。汪现在也是副主编了,也相应地发了些福了,当时却是一标准儒雅小生,在笔会上与年轻作家相互称“爷”,他是“汪爷”;小姚是人文社方面唯一的女性,负责管钱,以致我一直以为她是会计,直到去年去人文社办事遇到,方知她原来也是编辑。现在的小姚两颊仍如十几年前,红扑扑的,只是也有了一些白头发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