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将技术大众化、傻瓜化
国内大多数BSP现在还没有抹除操作英文化的痕迹,当然代码模块本来就是别人的,改进的时候时间紧张没搞好可以理解。但要是被发起产权大战,BSP们能不能游刃有余就不知道了。
要知道大量普遍(非技术)用户,谁会吃饱撑着没事干玩味Trackbacks是个什么东东?新浪做了傻瓜化,但还不彻底,比如作者平台内部。
2、加强自身网络媒体特征
新浪虽然早已摆脱了电子报摊的模式,但离真正定义网络媒体还很远,Blog恰好是新浪的一个过渡,一次尝试。名人与Fans的零距离更加频繁,不局限于“机场偶遇”了。
3、对臭了大街的博客做了一次挽救
新浪一开始的推广是Blog,IT业界自然喜欢,就像反感博客一样。博客虽然在业内臭了大街,但延伸到业外,臭味似乎散开不少,用来推广Blog自然有一些剩余价值。何况博客这个词一点都不草根,很对名人的胃口。新浪也由此提升了自己的博客。
但个人感觉,新浪拉名人似乎太急了太多了。不多时日,名人便雨后春笋般纷拥而至,让人感觉很不真实——名人就那么容易搞定?所以,引起挑衅是很正常的。要我说,那不是嫉妒是什么?
前一篇:从Web2.0看中国互联网发展
后一篇:美国青年史光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