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四川广安市邻水县的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上周末被父亲带到乡下老家进行了一次“苦难教育”——挑粪。据媒体报道,明明在连续两天未完成作业的情况下,跟父亲保证如果再犯就回乡下挑粪,但第三天,他仍然没有完成作业。父亲“兑现承诺”,整个上午,明明挑着三四十斤重的粪桶向300米远的玉米地里来回挑了七八趟。
孩子的父亲首先向孩子讲明了犯错应该受罚的道理,孩子自己也表示认同。因此,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体罚或者变相体罚,而是孩子对于自己承诺的兑现,体现了父亲对于诚信和担当精神的培养。体会劳作的不易,才能更踏实地学习,通过“挑粪教育”,孩子在身体的苦痛中受到了教训,比如明明向父亲保证以后会按时完成作业,并提高考试成绩,而从老师的反馈来看,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态度也有所进步。应该说,此次“挑粪教育”是成功的。
但是,“挑粪教育”并不值得进行简单地模仿,因为其行为本身存在明显的限制。首先应该注意到,明明的父亲曾经是一名农民,这种教育方式本身有明显的环境特征,如果是来自城市的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选择同样的方式,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对于“挑粪教育”的关注点应该放在教育的过程,而非行为本身。让孩子体验“挑粪”的惩罚,并不应该是暗示其如果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只能从事体力劳动,而是让他在实践的过程中,在身心双重“煎熬”的情况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做出反省和保证,这样才能在根源上消除问题。但是很可惜,在教育过程中,明明的父亲通过在孩子面前比较“挑粪”和读书的优劣性,从而传达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希望孩子跳出农村,不再像自己一样挑粪种田,是务农群体家长的普遍想法,体现了父辈的良苦用心,但通过贬低劳动的价值性来拔高读书的意义,这本身并不可取,也不利于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养成。
“挑粪教育”虽然是一种不错的尝试,但从其本身进行分析,应该了解到其中存在的客观情况和深层次问题,用理性的眼光加以看待。
【原稿】
明明是四川广安市邻水县的小学六年级学生,上周末(5月5日)被父亲带到乡下老家进行了一次“苦难教育”——挑粪。原因很简单,明明在连续两天未完成作业的情况下,跟父亲保证如果再犯就回乡下挑粪,但第三天,他仍然没有完成作业。父亲“兑现承诺”,整个上午,明明挑着三四十斤重的粪桶向300米远的玉米地里来回挑了七八趟。(北青网5月13日)
对孩子的教育始终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管什么,怎么管,如果没有拿捏好分寸,就可能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从这件事情来说,孩子父亲首先向孩子传输了犯错应该受罚的道理,道理本身是不容辩驳的,孩子自己也认同。新闻中,明明承诺如果自己再没有完成作业就自愿回乡挑粪,而他后来之所以扛着“一座山似的粪桶”往来七八趟,正是因为他的再次犯错导致父亲“兑现承诺”。因此,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体罚或者变相体罚,而是孩子对于自己承诺的兑现,体现了父亲对于诚信和担当的精神的培养。体会劳作的不易,才能更踏实的学习,通过“挑粪”教育,孩子在身体的苦痛中受到了教训,比如明明向父亲保证以后会按时完成作业,并提高考试成绩,而从老师的反馈来看,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态度也有所进步。应该说,此次“挑粪”教育是成功的。
但是,“挑粪”教育并不值得进行简单地模仿,因为其行为本身存在明显的限制。首先应该注意到,明明的父亲曾经是一名农民,乡间劳动是他人生经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这也让明明在耳濡目染之间有了这方面的概念,才能选择将看似平常的“挑粪”作为惩罚自己的手段。因此,因地制宜,这种教育方式本身有明显的环境特征,也受到环境的约束。做个类比,如果是来自城市的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选择同样的方式,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甚至无济于事。
从这一层面来说,对于“挑粪”教育的关注点,我们应该放在教育的过程,而非行为本身。让孩子体验“挑粪”的惩罚,并不应该是暗示其如果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只能从事这类劳作活动,而是让他在实践的过程中,在身心双重“煎熬”的情况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做出反省和保证,这样才能在根源上消除问题,杜绝类似行为的再次发生。但是很可惜,在教育过程中,明明的父亲通过在孩子面前比较“挑粪”和读书的优劣性,从而传达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希望孩子跳出农村,不再像自己一样挑粪种田,是务农群体家长的普遍想法,体现了父辈的良苦用心,但通过贬低劳动的价值性来拔高读书的意义,这本身并不可取,也不利于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养成。
同时,应该了解的是,“挑粪”教育的出现,是家长针对孩子屡教不改情况下的无奈之举,而这背后反映的是日常教育的缺失。平时对于孩子的小问题视若无物,面对大问题时又期待通过一次高强度的教育方式一步到位,既不科学,也不现实。因此,与其想着通过类似“挑粪”教育的行为达到“根治”孩子的陋习的目的,家长倒不如从日常细节出发,从点滴做起,发现问题及时沟通指正,培养孩子良好的做人做事的习惯,在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促进孩子价值观的养成与发展。
综上,“挑粪”教育虽然是一次成功的教育,但从其本身进行分析,应该了解到其中存在的客观情况和深层次问题,用理性的眼光加以看待。
http://www.media-edu.com/portal.php?mod=view&aid=1366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