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何舆论反转越来越多

(2017-09-29 09:11:19)

  微博上的一段视频近日引发舆论关注。在福建南平光泽高速收费站,货车驾驶员单手持卡伸向收费员,两人双手只间隔几厘米,谁也不愿往前伸,僵持近1分钟。9月26日,福建高速公路公司称,此前收费员曾多次起身接卡,但驾驶员故意捉弄收费员,让她拿不到通行卡。

  如果只看视频,恐怕网友更多地会指责收费员,因为她没有展现出应有的服务态度,而且舆论对公路收费和收费站这些年有微词,所以出现不利于收费员的评论在所难免。但是随着后续新闻的出现,这起事件很快发生了反转,绝大多数网民开始指责涉事司机:“如果这是真的,那就是这司机人品有问题。”“作为收费员,平时被语言捉弄的时候我们就不说了,被摸手的时候我们说什么了?”

  冲突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必要因素,但并非所有的“冲突”都具备这种功能。在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普及的今天,人人都可以拿起手机,拍下身边的不平事,发到网上引起广泛关注,有些甚至成为舆论热点,评论转发过万。但其中也不乏掩盖自身错误,人为裁剪事实片段,误导舆论,以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这样一来,“冲突”刚被曝光时恐还不是事实的全部。一旦蒙蔽了公众的眼睛,必将造成舆论风向的暂时错位。

   在社交媒体时代,传统的舆论监督格局已发生变化,由少数几家权威媒体发布消息,行使舆论监督权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媒体不再是唯一的舆论监督主体,网民也获得了相应的监督权,社交媒体的方兴未艾使网民的监督权力在强化,而形成舆论热点的成本则更低。但与此同时,他们缺少严肃媒体处理新闻事件的能力和出以公心的态度。在这个收费站事件中,视频拍摄的角度显然来自涉事货车。僵持之前发生了什么,僵持是如何结束的,我们无从得知。如果监督主体有意回避一些事情,这样的“舆论监督”越多,反而越不利于社会秩序的好转。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如果舆论参与者的权力不断扩大,但行使权力的能力和履行相应义务的意愿没有相应提升,就会导致舆论的错位和失真。这是近年来诸多新闻事件反转的重要原因。

  匡正舆论事件,只靠个体网民提高觉悟,期待他们以良好的自律形式既监督别人也监督自己,显然并不现实。而围观者普遍也是抱着“吃瓜心理”,除非事关其切身利益,否则也很难理性发言。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我们的权威媒体发扬自己的优良传统,对于热点舆论事件及早进行客观、认真、深入的调查,让事件真相尽快浮出水面,降低舆论争论的社会危害程度。如果我们的传统媒体把自己看家本领丢掉了,一味抢眼球抢时效抢热点,是不是也是在为舆论反转推波助澜呢?

                                                              (作者是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原文】匡正舆论事件,媒体网民应各司其责

近日,一段视频引发舆论关注。在福建南平光泽高速收费站,一驾驶员和收费员的手间隔几厘米僵持近1分钟。9月26日,福建高速公路公司称,此前收费员曾多次起身接卡,驾驶员故意让她拿不到通行卡。

在当代语境里,公路收费站身份本身的显著性,决定这是个容易惹出是非的地方。单从这个视频的内容看,过错的该是涉事收费员。网络舆论最初也在指责收费员。随着后续新闻的出现,这起舆论事件很快发生了逆转,网民开始指责涉事司机:“如果这是真的,那就是这司机人品有问题。”“作为收费员,平时被语言捉弄的时候我们就不说了,被摸手的时候我们说什么了?”“果然有翻转,这事情是司机拍的吧。”

冲突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必要因素,但并非所有的“冲突”都具备这种功能。特别是社交媒体普及的今天,人人都有手机和自己的社交媒体。对于自己觉得不平之事,随时可以行使监督权,曝光不符合自己意志的事情。其中,也包括戏弄他人未遂后,通过人为裁剪事实片段制造舆论话题,间接达到报复某个人的目的。这样,舆论事件刚出现时并不是事实的全部,一旦蒙蔽了公众的眼睛,必将造成舆论风向的暂时错位。

舆论风向要有定力,网民的集体理性当然重要。遗憾的是,群体认知的差异性决定了舆论的盲目性,舆论的这个特性意味着公众对舆论事件的第一印象并非最终的印象,要避免发生舆论翻转,关键在于事件的报道要尽可能全面和客观。

在社交媒体时代,如果舆论事件的最初呈现和事实存在较大差距,很容易让网民误判是非曲直。特别是随着手机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传统的舆论监督格局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体现在舆论监督权发生了转移,媒体不再是唯一的舆论监督主体,网民也获取了相应的监督权。他们的监督能力在强化,监督的成本相当低。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必须和网民的个体监督竞赛,稍微慢半拍就可能导致舆论事件的畸形呈现。每一次这类舆论事件的出现,都可能造成社会的不必要撕裂,增加社会发展的成本。

避免畸形舆论事件的上演,需要作为舆论监督者的网民秉承公道之心“报道”事件,而不是为个人的私利有意裁剪事实,转移公众视线。在这个收费站事件中,视频拍摄的角度显然来自涉事货车。僵持之前发生了什么,僵持是如何结束的,我们无从得知。如果监督主体有意回避一些事情,这样的舆论监督权越多,反而越不利于社会秩序的好转。这是因为,监督者的权利和义务没有实现对称,只会造成舆论翻转事件的增多。

匡正舆论事件,指靠个体的网民觉悟提高,期待他们以良好的自律形式既监督别人也监督社会,显然并不现实。他们更多抱着“吃瓜心理”围观事件,除非事关其切身利益,更否则很难理性发言。这就需要我们的权威媒体发扬深度调查的优良传统,对于热点舆论事件及早进行调查,让事件真相及早浮出水面,降低舆论争论的社会危害程度。如果我们的传统媒体把自己看家本领丢掉了,一味抢眼球抢时效抢热点,是不是为舆论翻转推波助澜呢?

匡正舆论事件,媒体和网民应秉持公道之心,激浊扬清,用好各自的舆论监督权,做社会发展的助推者。

http://www.media-edu.com/portal.php?mod=view&aid=1301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