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该拿时事新闻绑架品德课

(2015-09-07 00:09:32)
http://sucimg.itc.cn/sblog/o1a953a216d281df6cdfb3e0460042534
无规矩不成方圆。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规矩,就是人们常说的伦理道德。道德不是社会文明的产物,无法通过基因直接遗传。对伦理道德知识的后天学习,主要由家庭和学校来承担。伦理道德并非一成不变,她需要不断从时代的进步中汲取营养,以完善自身。但如果将时事和伦理道德挂钩,则大可不必。

浙江省决定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及社会热点等的时政教育,将时政教育纳入中小学德育工作年度考核,宣传内容至少每周更新一次。(《现代金报》9月6日报道)

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可能两耳不闻窗外事,对社会变化关注不够。引导他们主动认识社会,注意从新闻报道中认知社会,这很必要。只是中小学生以学习传统知识为主,对时事新闻的接触,不宜做硬性规定。浙江将中小学生对时事新闻的接触和品德课挂了钩,这样的硬性规定不仅让学校为难,也是对品德教育的误读。

教育有规律。不同课程的传授,同样有规律可循。伦理道德是关于应该和不应该的系统知识,它的作用在于让人懂得为什么有些言行不能实施,有些言行为什么值得实施。这些知识的积累,经历了上千年的人类集体实践,从中总结出来的。中小学的品德课将其精华内容传授给学生,对塑造学生的品格确有帮助。

伦理道德的知识源自社会活动,但社会活动不等于伦理道德。最新的社会活动没有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没有取得社会共识,这样的活动作为成年人观察社会到方式有必要,如果就此赶鸭子上架,要求中小学生也热衷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浏览网络新闻,有点揠苗助长的感觉。毕竟,时事新闻应该说大学里政治学、社会学和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的“课外读物”,而不是中小学生的“必修内容”。浙江拿时事新闻绑架品德课,显然是对教育规律的破坏。正如网友所言:“时政教育是还没有经得起时间和历史考验的教育,不是一个负责任的作为!”

强迫中小学生关注时事新闻,以为这可以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这样的规定,只能说是对伦理道德认识的浅薄。品德教育本质上属于模仿教育,社会群体是什么状况,家长教师是什么样的人,年轻一代就最可能是什么样的人。如果学生的第一人生导师和第二人生导师不能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让他们过早接触尘埃乍起的时事新闻,是不是太高估乱中小学生的善恶分辨能力呢?

我们但教育,该开的课程没开,不该开的可能变得法定起来。如果给中小学生开设媒介素养课,让学生了解媒体,学会如何接触媒体信息,可能是现代社会公民所急需的。逼着学生接触媒体信息,除了让人觉得说给中小学生洗脑外,还有更多的收获吗?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给教育松绑的口号就喊得震天响。现在,已经喊了几十年的口号,结果并不理想,教育的紧箍咒似乎呈紧缩趋势。如此下去,行政部门的主观意志可以随意绑架学校教育的现象,又如何减少呢?

http://www.longxin.swust.edu.cn/portal.php?mod=view&aid=1057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