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信仰或信仰过度,都蛮可怕的。没有信仰,导致灵魂空虚,像《局长日记》的主角那样出现“返祖”现象——人变得越来越动物;过于痴迷于某种东西叫迷信,迷信是睁着眼睛的盲人。现代人喜欢以科学自居,谁也不愿意自己迷信什么,或者就是迷信的化身。这种自信是否客观,要看自己的所作所为如何了。有一种典型的现代迷信,这就是城市改名,从南到北,从大到小,一个又一个城市的某些士绅们哭着喊着要为城市发展献计献策,至于献的计策如何,最好请大众当评委。
常德诗墙、花鼓,洛阳牡丹等城市文化,给中外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近年来,全国很多城市开始注重城市文化宣传。近日,湖南株洲市天元区政协公布一号提案,该区政协委员邓辉军的《关于“神农城”重点工程建设的若干建议》,提出将株洲命名为“神农城”,引起株洲官方和民间的高度关注。(《潇湘晨报》3月16日)
有人嚷着给石家庄改名,觉得省会城市带个“庄”字太小了;有人闹着建议娄底改名,觉得这个名字太晦气吓跑了外商不敢投资。如今,株洲不知又招谁惹谁了,促使邓委员给株洲取个新名。这位委员的本义是改名还是给株洲送个雅号,恕我理解新闻报道的水平有限,没能真正领会邓委员的意思。不管他的初衷如何,株洲这个名字有缺陷,这已经成为制约株洲发展的一大因素,相信他的建议字里行间传递出这样的意思。他觉得株洲要打响自己的城市名片,塑造“株洲形象”,应该有个“恰当的城市美誉定位”,而“神农城”刚好解决了这个困境。一个传说中的人物,到今天居然还有如此大的魔力,借用“神农”二字就可以成就一座城市,如果这样的逻辑站得住脚,中国的城市改革发展还有什么后顾之忧吗?哪个地方没有个历史名人,请出个历史名人,将他们奉若神灵,城市的美誉有了,经济发展有了保障,政府还用讨好企业界和知识界吗?如若名字没有这个灵验,郑重其事地上书给城市换名字,要么是瞎折腾,要么是智商有问题。
城市的名字是历史的产物,只要不涉及法律禁止的内容,不涉及到羞辱性的字眼(当然,没有哪个地方的名字涉及到这两个问题),就应该尊重城市的称谓。一些所谓的城市士绅们之所以迷信城市名字与社会发展有关,只能说明他们的思维水平还停留在原始思维的阶段,将联系偶然化、绝对化,这种思维模式在人类幼年未尝不可,今天却行不通了。制约城市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归根结底主要还是人的原因。不从自身找原因,动辄责怪先人给起的名字不行,这不是迷信还能是什么?城市改名热,主要是说说罢了,迄今我没见石家庄改成什么“市”,也就娄底改成“密底”之类的名字,不是城市决策者没有听到改名的呼声,而在于他们必须尊重民意,不会轻易去拿历史遗产开玩笑!
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10/0316/08/61SQBLJ0000146BB.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