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厅缘何患上“心理肺病”?
(2009-08-14 11:05:28)
鲁迅给“悲剧”下的定义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在一个将喜剧和闹剧合演的时代里,悲剧成为某些人的眼中钉、肉中刺。请别误会,“悲剧”这些人的不受欢迎,绝非他们的怜悯心太丰富了,而是悲剧登台亮相的同时,也是泄露天机之时。前段时间,轰动全国、极度悲烈的“开胸验肺”事件,就刺痛了某些人的神经。这些人对“疼痛”的本能反应不是检讨自己,而是怪罪于人。怪罪还嫌不够,意欲治罪于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日被河南省卫生厅通报批评,因其在不具有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情况下进行职业病诊断,并被立案调查。此前该院诊断出张海超“尘肺合并感染”。(《京华时报》8月13日报道)就是一个新鲜的活标本。
敢于做“开胸验肺”手术的医院,其医德受到世人的肯定。河南卫生厅的立案调查,被人称作患有“心理肺病”。“心理肺病”之说非常形象,但我更想知道卫生厅的这个“心理肺病”是怎么患上的。我的答案是,职业肺病感染是长期浸泡在漫天飞尘的车间内所致,职能部门的“肺病”也不例外,不同的是弥漫在他们周围的“飞尘”是利益的灰尘,多种无形的利益链交织在一起,钻进了卫生部门的内脏里,导致了新的职业病——权力心理肺病。在搜狐新闻转载的这则报道后面,网友纷纷质疑卫生厅的这个做法:“只不过一附院揭了你们的伤疤,你们就打击报复。”“职业病要有认证才能诊断,为什么治感冒的医院不用认证?”这些评论,揭示出河南卫生部门“心理肺病”的一条利益链。多年来,职业病检查和防治被卫生部门所垄断。垄断意味着利益。也许有人会说,每家职业病防治所的门前每天门可罗雀,能垄断得了几个钱?不错,靠门诊收费,能养活防治机构员工的开支已经是奇迹,卫生部门之所以甘做赔本的买卖,奥妙在于职业病不仅仅是诊断出来的,而是鉴定出来的。鉴定出职业病,对患者的精神上是一种打击。相对于患者的精神打击和躯体的痛苦而言,有害工种的企业老板同样痛苦。员工患职业病的多了,说明你的企业污染问题严重,要承担员工的治疗费用不说,还要长期供养他们,并且还要被处罚,还要改造设备。这一切,对当事企业来说都是花钱的买卖。职业病鉴定难,不是职业病患者少,恐怕是职业病鉴定机构“被公关”的结果。至此,我们已经发现了两条本不搭边的利益链,如果见到机构尊重科学,鉴定机构的门诊收费增加了,但企业不干了;如果要买企业的账(前提是变相的有偿服务),只能损害另一条利益链,这就是像张海超那样从事有害工种的农民工。二十年前,笔者也曾有过短暂的砂轮工从业经历,非常清楚在砂轮车间上班的感受。最终,农民工成了那里的长工,因为他们从事这个工种,干完活随时可以走人,只要不是伤亡事故,和雇佣企业没有太大关系。为卫生部门为了自己的垄断利益需要将职业病鉴定的权力牢牢垄断在自己手里,可以制衡企业,也可以摆布企业;企业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花小钱消大灾,虽心痛但也能忍受。这两条硬比钢铁、粗如檩条的利益链合理对付张海超们,可想而知“开胸验肺”的悲烈程度了。人权,在利益垄断的地方,成了一种奢侈品。
现在,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医疗水平过硬、设备先进的省级大医院为张海超们开胸验肺,只为证明其受伤害的程度。医院是营利机构,他们开了口子,以后职业病防治所就该歇业了;他们做鉴定,企业就该经常出血了。河南卫生厅“不好好反思自已,还有脸怪别人”,也不是没有缘由。一旦医院惧怕主管部门的治罪,“下一个张海超,连做手术的医院都找不到了,悲哀啊!”
“按河南省卫生厅的逻辑:百姓发现有人盗窃,自己动手抓小偷,因为没有执法权,难道也是违法,也要通报批评?这是什么逻辑?”不用质问了,因为这种不要逻辑的做法刚好符合“心理肺病”患者的特点!
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09/0813/04/5GIPH02A0001124J.html
http://art.swust.edu.cn:1188/baokan/2009-8-13/XiKePingLun-WeiShengTingYuanHeHuanShang-XinLiFeiBing-A.htm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