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公祭”何以乱哄哄

(2009-03-31 09:42:52)
标签:

杂谈

清明节到来之际,各地因时而动,再次掀起“公祭热”。不仅公祭黄帝、炎帝,就连他们的祖先伏羲、华胥氏,以及孔子、老子等都要公祭。在“公祭”潮中,人们似乎忽视了一些应当纪念的身影,无数为了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英勇捐躯的人民英烈也不应被忘却。(中新网3月30日报道)


内地公祭的“风势”看涨,而被祭祀的资源(对象)相对匮乏,地方政府为公祭发生冲突,也就“正常”了。公祭活动尽管煞是热闹,但至于何谓公祭,缘何公祭,祭祀单位未必真的清晰。如果地方政府对公祭的内涵和用处了如指掌,纵然没能及时金盆洗手,也该知趣低调了。按照字义而论,祭者,祀也;祀者,示也。至于示的什么,“国之大事”也。对照时下一些地方兴师动众的公祭活动,为的又是什么?诚如报道中说,公祭活动大抵难逃“公祭搭台、经济唱戏”的窠臼。当然,“政府搭台,经济唱戏”的说法已经落伍,公祭人文始祖等名人的目的很明确,这就是提高地方的知名度,树立地方的新形象。公祭真的有如此魔力,可以保佑祭祀的地方如愿以偿吗?查看一下那些连年举行过公祭的地方,其经济腾飞可否实现腾飞的初衷,其知名度可否藉此真的提高?如果没有,究竟是上苍无眼还是自己不争气呢?


公祭乱哄哄,和公祭组办方的动机不纯有关。《说苑》中说,“祭之为言索也”。言外之意,祭祀是对逝者有所求,希望赐福与保佑。为此,祭者需要“荐其时也,荐其敬也,荐其美也,非享味也”(语出《谷梁传》)。然而,对照时下的公祭,各地自行其是,不管自己的行政大小,只拿一个中华民族和炎黄子孙共享的历史名人当祭祀的对象,祈福于伏羲、黄帝、炎帝或孔子们,如此公祭既没有“荐其时”,也未必“荐其敬”,只顾追逐自己的地方小利,已经和祭祀的目的格格不入。大规模的公祭活动,除了浪费民脂民膏,招致舆论的非议外,难有实质性的收益。如果说有,也不过是以演戏般客串一下旧时的公祭场景而已。这种人造的大型景观,瑕疵多少并不重要,紧要的是扮演了新的历史丑角。


事实上,真正的公祭,应该是国家行为而不是地方政府的行为。公祭是代表公众的大型祭祀,公众是以国家或人种为单位的,不是哪个省份或县市的私务。现在的情况有些滑稽,国家级的公祭并未正式举行,区域性的公祭反倒遍地开花,形式主义泛滥成灾,老祖宗的精华没能学会,也没有继承下来,反而白白浪费了纳税人的钱。公祭成了某些地方假公济私的代名词,成了奢侈浪费的新借口,如此有利可图的“公祭”,不你争我抢才怪呢。英烈“太年轻”,地方政府不屑于祭祀;祖先太虚渺,祭祀最终无非是地方官员赚点名。中央政府阙如的公祭,合法性受质疑,效果受质疑,该尽快收场了。


新闻链接:http://news.sohu.com/20090330/n263079062.shtml

http://art.swust.edu.cn:1188/baokan/2009-3-30/XiKePingLun-GongJi-HeSiLuanHongHong.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