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聘卖肉与就业出路
(2008-11-29 18:10:56)
标签:
杂谈 |
人们爱说,春江水暖鸭先知。只是很少有人反问:冬江水寒谁先知?2008年的冬天,越来越多的人再也没法绕过这个话题,不得不面对“冬江水寒”的问题。有人说,企业界的人最先知道。这话没错,却未必全面。迄今为止,“经济危机虽然”雷声震天,但其宣传意义依然大于实质影响。笔者反倒觉得,感触最深的,可能是明年将走出校门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们(含研究生)。
近日,广州出现了1300名研究生应聘同一家公司的情况,竞争激烈程度不亚于公务员招录。更让人感到意外的是,研究生进入这家公司之后,所做的工作竟是卖猪肉!不过,这份卖肉的活年薪高达10万元。这场处处出人意料的招聘,就发生在广东天地食品集团。(《新快报》11月28日报道)
一家生肉食品公司招聘,吸引1300名研究生为之“折腰”。有人惊呼这是大材小用,有人感叹这是无奈的选择。研究生们竞聘卖肉,从一个侧面折射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如果说是经济危机加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如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危机”早已出现。
危机是客观的现实,抱怨没用,悲观更没用,最重要的是寻找应对的策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出路何在,是个值得进一步思考的现实课题。笔者能提供的可选答案是,除了提升高校的教育质量,别无选择。
提到目前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问题,不少人归结为人才需求接近饱和。这个说法如果合乎实际,我们的高等教育办与不办,意义似乎不大了。没有空岗,毕业即失业,变相否定了高等教育的存在价值。这种观点只看到了表面,而没有看到内在本质。我国的人才饱和是相对饱和,高学历人才多是相对的,有真才实学的高学历人才稀缺是绝对的。换句话说,不是市场不需要岗位,不是市场已有的岗位都是合理的。实际情况是,鸠占鹊巢现象相当普遍,在岗人员不能做到人有所值,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个断言的真伪,只要听听用人单位的反映就可以了。前两天从百度贴吧看到一个帖子,是写给某高校校长的,写帖子的是某公司的经理。帖子介绍了那家公司这几年接收大学毕业生的感受,大学生的知识素养不足,道德修养不足,责任感很不理想,让这位经理伤透了心。看过后,我在思考:这种现象是个别的还是具有某种普遍意义?根据我的印象,这种现象应该不是个别现象。每个单位从编制上缺人的不多,但缺少高能力、高水平的优秀人才,当是不争的事实。
了解了这一点,回过头来看就业出路,答案是两方面的:高校从提升教师的水平抓起来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学生从强化学习精神开始,以学为主而不是以以为学名混日子。大学入口的门槛可以放低,但出口的门槛要明显放宽,改变目前很少有毕业不了的“大团圆”式教育模式。高校毕业生的质量关把好了,真正的本科毕业生买肉可能已经奢侈,研究生去卖肉更是浪费。相反,在教育质量下滑严重的今天,研究生竞聘卖肉,反而是常态的现象,不足为奇。
对高校学生而言,路在脚下,脚在地上,惟有脚踏实地汲取知识、磨砺能力,才是就业最好的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