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终于向孔子下手了”

(2008-08-05 11:40:14)
标签:

杂谈

记得牛群有个相声,讽刺一些单位假借庆贺名人生日而自己大吃大喝的。吃完了国外回过头来“啃”国内的名人。领导为吃喝打的报告和后面的那个“冒号”,至今想起来还起鸡皮疙瘩。其实,吃名人,绝非某些单位的专利,名人的“吃”法,也各有不同。以“文化厨师”自居的影视导演们,他们不是从现实生活中烹饪佳肴,而是喜欢冒充历史学家钻进故纸堆里吃古人。古代的帝王们被吃个差不多了,眼下又流行啃历史文化名人。“你正在吃一位?下一个目标准备吃谁?”可能是今天国内为数不多的影视名导演们见面打招呼的流行语。


8月4日,由大地电影联合中国电影集团打造的2009年“重点”大片《孔子》在北京举行了开机发布会。该片将由胡玫执导,胡玫在发布会上却透露说,到目前为止仍未确定孔子的扮演者。而她心目中的孔子标准则是“高大威猛”,因此像梁朝伟、周润发之类的儒雅小男人应该无缘参与。(《南方日报》8月5日报道)


网易新闻转载这则消息,引来跟帖近千条。其中三个帖子,耐人寻味:“这一帮骚客终于向孔夫子下手了。”“等了好久,孔子也排队了好久,终于轮上了。”“孔夫子(将)惨遭胡玫毒手。”由此透露出的信息是,孔子变成电影导演“烹饪”的目标,电影《孔子》很可能被导演和编剧弄得面目全非。网友的担忧和不满,溢于言表。也许,胡玫们会觉得网友有点“小人之心”。当然,她也可能感到委屈,我拍《孔子》是弘扬历史文化,是在替孔子做宣传。劳而无功不说,反而背上骂名,你说……


导演是不是被“误解”,不妨从历时的角度来分析。被导演们“下过手”的名人,也不算少了。以《李清照》为例,这部电视连续剧中塑造的李清照,和人们解读其作品中形成的李清照形象,出入很大。其他类似的片子,也大抵如此。为什么历史文化名人一被搬上银幕和屏幕,他们不是被矮化便是被世俗化了。其中原因,恐怕和导演的不自量力有关。毕竟,绝大多数历史文化名人虽然著作等身,但有关他们个人的资料,相当匮乏。这和他们在世时不是政治名人,不是史家记述的重点对象有关。缺乏史料,已令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偏偏不少导演动辄还要拍摄连续剧,资料不够瞎拼凑,就不足为奇了。


胡玫导演的《孔子》,也是想搞成“电视连续剧”。多亏赞助方要求拍摄电影,虽“强奸”了导演的意愿,反倒“救”了孔子,一个半小时的影片胡诌,总比60集电视连续剧的“演义”对孔子的糟蹋要少多了。这话也许胡导演不爱听。从孔子的身高、无功、感情到对鬼神的态度,都是单凭只言片语的记载,其他的全凭她个人的臆测了。身高1.9米以上,我觉得很好笑,那个时代鲁国的尺寸和今天的不一样,也未必和当时其他邻邦的一样,更不用说和汉代的尺寸了。如果古人的身高比今人还高,显然不符合物种的进化规律。再者,从他周游列国猜测他身体好;根据战乱年代出门需要自卫,可能会无功;根绝他有后代,再安排情感纠纷;根据他一句“不语怪力乱神”的话联想到魔幻的元素……这些“莫须有”的东西,不糟蹋孔子,才是咄咄怪事。


历史文化名人不是影视导演的盘中餐,不适合用来拍摄传记式的影视作品。希望我们的导演们有点基本的文化职业道德,不要张开大嘴乱吃名人了。《孔子》尚未开机,不如先从绕过孔夫子开始!


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08/0805/02/4II4N17700011229.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