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海明评说
海明评说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5,821
  • 关注人气:19,48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打劫银行”教学与道德无涉?

(2008-03-20 11:01:25)
标签:

杂谈

 

时下,“不以道德为目的”、“不做道德评判”,成为某些人的处世哲学。确然,对于一个传统上有过较多道德束缚的民族而来,巴不得早点“挥挥手,卸下沉重的负担,告别昨天”。但是,人之所以是人,就在于有道德这层薄膜。道德之于人,就像空气和人的关系一样,离开它就失去了人的基本品质。然而,法外的“道德”,没有明确的条文,给某些人的道德定义留下了“自由裁量”的空间。


18日,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文秘专业课堂上,老师和学生正商讨如何“打劫银行”。这是任课老师在对之前布置的作业进行点评。“学文秘的学生思维没有工科的学生好,这样做主要是锻炼他们的思维。”老师道出布置作业的初衷。他表示,这是哈佛大学商学院曾用过的教育手法。由于大学生都是成年人,有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判断力,不会轻易盲从和模仿,因此并不存在道德方面的问题。(《信息时报》3月20日)


哈佛大学商学院培养出了太多的商界精英,是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该学院的每一节课,都是成功的,值得在全球高校的课堂上推广。譬如,要求学生在课堂写作打劫银行的计划书,并现场讨论如何“完善方案”,如果这种教学内容非常经典,该是其保留项目,而非“曾经”采用过。我们“引进”人家“曾经”的教学案例,还振振有词说“不存在道德方面的问题”。未免过于武断了吧?


诚然,在课堂上集思广益地讨论“打劫银行”,纯粹是纸上谈兵,不会给银行造成现实的威胁。因为这个缘故,那位老师才说他的教学与道德无涉。如果只有他一个人坚持这种观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竟然有不少人在网上支持。“中国就需要这样的教育,坚决砍掉思想保守的教师。”这样的帖子,其支持率出人意料。可见,“道德”一词在某些人眼里,已经轻如鸿毛。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不妨来看一个类似的例子。


近日,某网站社区一篇名为《愤怒!变态的日本泡中国女人教材》的帖子被阅读近200000次。中日文对照版本的教材,上面写着“喜欢你和我撒娇”、“今夜不要走了”、“我帮你脱衣服吧”等句子。这本教材从如何与中国女人搭讪开始,到最后如何抛弃中国女人都有详细的描述。能让一个完全不懂中国话的日本人顺利地泡中国女人。激动的网友们骂战大开。(《新快报》3月20日报道)


如果道德允许我们公开商讨如何“打劫银行”,理由是这样的讨论不涉及道德问题,学生的素质足以高到不会付诸行动的程度。那么,为什么就不能允许日本人在教材上引导他们的学生“泡中国女人”,日本的教员也可以说他们的教学与道德无涉,声称依照他们学生的素质,肯定不会去轻易盲从和模仿。显然,这种推论,是我们所无法接受的。同样道理,大学课堂上写作打劫银行计划书,讨论细节的完善,天下所有的银行家们能不以为然吗?报道中说,如何打劫银行成了学生们日夜惦记的事。“全级的同学两个星期以来都在讨论如何打劫银行有些同学在睡觉、吃饭的时候都在研究。”一个学生的QQ签名上俨然写到:“神啊,教我怎样才能成功打劫银行吧!”如何朝思暮想,一旦有走火入魔者,造孽的该是何人?是哈佛商学院,还是我们的拿来主义教育工作者们?


“西方的观点是人是充满欲望的动物,中国人的观点是人之初性本善。西方的教育方式也是找出人欲望之根本,减少引发犯罪欲望的外部环境,而中国的教育出发点是保持国人纯洁的内心。”网上的这个观点,揭示出中西教育的不同。我们的教育,如果不能“正心”,如何保证学生不会盲从和模仿?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我们的钱不想整天被人算计着如何给打劫走,如果我们不想看着日本的教科书在教唆欺侮咱们的姐妹们,为什么能给教唆犯们喝彩呢?

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08/0320/01/47ELP37100011229.html
http://news.163.com/08/0320/00/47EJADIL00011229.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