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除夜空中的“黄色问号”

(2007-11-04 16:54:58)
标签:

时事评论

 (引题)“夜深人静时段,正是他们发财的好机会!应好好管管他们……”长期以来,许多观众、听众都对电视低俗之风和广播性节目泛滥现象深感不满。
    8月15日,国家广电总局以“内容格调低下”为由,叫停重庆电视台选秀节目《第一次心动》。8月22日,深圳电视台的《超级情感对对碰》遭遇了类似的命运。23日,广电总局再开杀戒,叫停广东电视台的女性整容真人秀节目《美丽新约》。
    广播电台的整治,紧跟其后。9月5日,四川省和成都市人民广播电台的涉性节目,首先倒在广电总局的“利剑”下。9月14日,湖北、湖南、广东、贵州、海南5家电台的11套广播的一些节目,在广电总局发出《关于四川电台和成都市电台违规播出低俗下流节目的通报》后,继续顶风为性事“引吭高歌”,再次当了广电总局亮剑之后的“刀下鬼”。5天后,宁夏、江西、山西3家省级电台的4个频率,因为我行我素,继续用“性语”给听众“按摩”而被关闭。
    2007年9月20日,国家广电总局规定从10月1日起,凡是有群众参与的选拔类活动不得在19:30至22:30时段播出,不得采用手机投票、网络投票等场外投票方式。
    人们在对主管部门的“禁播令”喊好的同时,更引发了对电视低俗之风和广播性节目泛滥的深层思考。

                              (主题)清除夜空中的“黄色问号”

                                   □特约撰稿  刘海明

    近一时期,国家广电总局的一系列针对某些广播电视节目“内容格调低下”的“叫停动作”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使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我们虽然热闹但却不怎么健康的夜空。人们在对“禁播令”喊好的同时,也心存怀疑,担心它们卷土重来,更引发了对电视低俗之风和广播性节目泛滥深层思考。
   
    (小标题)嬉闹荧屏·黄色夜空
   
    “你谈恋爱了没有?”一个电视主持人在直播节目中,曾这样问一个4岁的孩子。如今的荧屏,岂止语无伦次,乱哄哄已经司空见惯,乱套的事儿,也时有发生。
    8月10日,重庆电视台《第一次心动》直播现场:男选手代闯向评委柯以敏下跪乞求礼物,然后单腿下跪,将柯的戒指戴在了另一位评委杨二车娜姆的手上。很快,柯、杨开始争风吃醋,最终以柯以敏的突然哭泣结束,节目变成了纯粹的闹剧……
    8月22日,深圳电视台的《超级情感对对碰》遭遇了类似的命运。停播的导火线在于该栏目于7月22日播出的由芙蓉姐姐担任嘉宾的第136期《超级情感对对碰》。该期节目中,两个主持人一个劲儿虚情假意地捧芙蓉姐姐,让她出丑。这还不算,其中一个主持人还问道:"娱乐圈有很多潜规则,芙蓉姐姐你怎么看?"芙蓉姐姐作害羞状:"其实我遇见很多啦。"
    晚间的电视荧屏上,选秀、谈话类节目,格调低下,嬉闹无度。夜间的广播节目,则走向另一个极端:羞答答地将"性"当作夜宵。
    武汉的夜空是黄色的。从晚上10点开始,电台里都是买春药的和吹嘘疗效的……
    然而,相对于成都的夜空而言,武汉的夜空,不过是有点"泛黄"罢了。
    "四川人民广播电台经济节目、交通广播和成都市人民广播电台交通文艺频道、经济频道近期在每天21点以后,用2—3个小时公然谈论、肆意渲染描述性生活、性经验、性体会和性器官,大肆吹嘘性药功能,内容淫秽不堪,色情下流……"这可不是某个网友信马由缰式的栽赃陷害,而是国家广电总局给对这两家广播电台所做的官方版的"X光"透视结论!
    "难道除了闹剧和性,夜晚没有别的生活吗?"
    "什么节目要在黑暗中播出?"
    "电台都成了'卖药台'了,现在那个省、市、的电台也差不多,都是以'卖药为生'了。"
    "媒体应有社会责任感,考虑对社会的影响,我们的社会需要积极向上的东西。"
    许多想保持眼睛和耳朵卫生、洁净的人士,不约而同发出了类似的质问和呼唤。

        (小标题)广电禁令·能撑多久

    "夜深人静时段,正是他们发财的好机会!应好好管管他们……"
    "现在有好多东西是不能上电视的,所以就挑选了电台。这样一来,本以为电视能干净一些了,现在发现原来还是这样基本上没有什么改变。"
    电视荧屏和广播电台制造的已经不是几粒"尘土",而是俗不可耐与低级下流的"沙尘暴"。作为全国广电媒体监护人的国家广电总局,终于开始履行监护人的职责了。
    8月15日,国家广电总局以"内容格调低下"为由,叫停重庆电视台选秀节目《第一次心动》。8月22日,深圳电视台的《超级情感对对碰》遭遇了类似的命运。23日,广电总局再开“杀戒”,叫停广东电视台的女性整容真人秀节目《美丽新约》。
    广播电台的整治紧跟其后。9月5日,四川省和成都市人民广播电台的涉性节目,首先倒在广电总局的"利剑"下。9月14日,湖北、湖南、广东、贵州、海南5家电台的11套广播的一些节目,在广电总局发出《关于四川电台和成都市电台违规播出低俗下流节目的通报》后,继续顶风为性事"引吭高歌",再次当了广电总局的刀下之鬼。5天后,宁夏、江西、山西3家省级电台的4个频率,因为我行我素,继续用"性语"给听众"按摩"而夭折。
    一系列的叫停,赢得一片喝彩:"超级难看的《第一次心动》,恶心死了!""节目设计乱七八糟不说,节目外也是有预谋的恶意炒作不断,什么张国立患尿毒症,什么刘晓庆与姜文偷情,什么刘晓庆和柯以敏面和心不和,这都是什么?!""封得好啊,那些评委素质低下,他们高高在在上,言语刻薄。""叫停得太好了!很及时!还应该严肃处理,引以为戒!不要让个别人为一己之利、之私、之虚荣!继续玷污电台形象、亵渎纯朴的观众!
    一言以蔽之,绝大多数受众拥护广电总局的一连串的禁令。舆论的这种"一边倒",从某种意义上预示着,进取和含蓄,依然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和她背道而驰的东西,因为没有善始而失去了民意基础,焉能善终?
    至此,乱哄哄的电视画面和不堪入耳的广播节目隐遁了,深秋的夜晚变得有序多了。广电界人士大多认为,广电总局这次要动真格了。这样的预感,很快得以验证。
    2007年9月20日,国家广电总局进一步规范群众参与的选拔类广播电视活动和节目。规定从10月1日起,凡是有群众参与的选拔类活动不得在19:30至22:30时段播出,不得采用手机投票、网络投票等场外投票方式。
    与业界的敏感和主管部门大刀阔斧的"格杀勿论"相反,民间对电视的低俗之风和广播性节目泛滥暂时的"低潮",心存怀疑,担心它们卷土重来。
    "这些年电视媒体沸沸扬扬,别说小孩子有些节目不能看,就是成人有些节目也看不下去,早该整治了,早该进入角色了。""停了《第一次心动》,会不会再来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心动?""很多地方电视台仍然视广电总局的通告为耳边风,我们这里的电视台还不止一个频道天天(尤其在晚上)组织一些所谓的专家,反复宣传什么回春药,吃了会什么增大多少,延长多少时间,可以增加几次等,希望国家广电总局暗访和叫停一下。"
    自2004年以来,广电总局几乎每年都在规范电视台和电台的节目,仅去年以来,就召开了不下10次相关的会议。遗憾的是,一些省级媒体,对主管部门的禁令尚且置若罔闻,遑论众多的地市级电视台和广播电台?
    暗访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监视、监听也未必能从根本上奏效,难怪人们怀疑广电总局的禁令,究竟能撑多久了。一旦风头过去,选秀烽火会不会继续燃起,黄色电波会不会再度泛滥?

      (小标题)旧闻新拾·《面罩》流产

    作为电子媒体的"卫道士"和"清洁工",广电总局清扫荧屏,净化电波。这样的工作,年复一年地在做着。2007年下半年,该局刮起的"清理门户"旋风,不过是其中一个高潮而已。其实,类似的高潮,以前也有。
    让我们将时针倒转回2004年11月29日。看看当天《新京报》的一则报道:
    从2005年1月1日开始,一个名为《面罩》的电视栏目将在包括北京在内的国内50多个城市热播。据了解,这个于深夜11时到次日凌晨1时播出的节目,是我国目前首个以谈性为主要内容的电视节目。据推出该栏目的北京世熙传媒董事长刘熙成介绍,《面罩》播出的每个性故事的当事人,都将戴着一个面罩出现在电视中。
    据说,专家对《面罩》满怀希望,中国性学会的负责人,更是将《面罩》当作性知识普及的阵地。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许多公众并不买这个尚在"娘胎"中的电视性节目的账。
   专家叫好,民众骂娘。孰是孰非,莫衷一是。2004年12月中旬,广电总局下发的《关于加强广播电视谈话类节目管理的通知》,以"北京世熙传媒"未取得《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没有制作经营广播电视节目的资格为由,宣告《面罩》的"流产"。
    炒作者本想靠舆论造势,推销电视性节目。未承想,弄巧成拙,"面罩"还没来得及戴上,却已经被打进了地狱。其后的性节目"吃一堑长一智",变成了只出声音不露形的"隐身人"借助广播"复活",和广电总局玩起"捉迷藏"游戏,最终还是不到3年,纷纷落马……

     (小标题)文化犯罪·媒体有责

    电视选秀节目低俗,广播“性节目”露骨,已经成为社会的公害。且看几个"举报"材料:
    半夜三点,打开收音机,无意听到所谓的"性健康"节目,好像是什么南方广播的。内容太露骨了,有听众问主持人:"有无试过在直播室做爱?感觉如何?"这样的问题,女主持人也在电台那里读出来,真不知道是社会开放到这个程度了还是主持人白痴。
    大家评评深圳的广播交通频道吧。本人在公车上听过两次,实在恶心之极。那些主持人把播音室当成玩笑天堂。
    重庆有线电视的节目更是下流、色情!希望广电总局加强监看重庆有线台的节目,并予以取缔!特别是《今夜不设防》和《非常大追踪》,下流无耻到极点!
    浙江省绍兴市电视台的多个频道,每天都在播放这种性药广告。
        安徽的电视台的"大话娱乐"节目,我看也应该早点叫停,内容简直是太庸俗,太垃圾了。
    "那些俗不可耐的古装片什么时候能杀掉?充斥着各地方电视台的垃圾时间,飞来飞去,你爱我、我爱他的,头上粘着长假发,手一挥一拍就炸雷或治病。荒谬至极!"
    以做性访谈节目而闻名的主持人万峰表示:"如果公开在电台制作播出肆意渲染性生活、性经验、性体会、性器官和吹嘘性药功能等节目,就是诲淫诲盗。"
    诲淫诲盗,该当何罪?在西方,近年来兴起了一门新的学科——文化犯罪学,也许能给为这个问题作注脚。按照这个学说,媒体是把"双刃剑",在为预防犯罪摇旗呐喊的同时,一些媒体本身也扮演着犯罪者的角色。不恰当地播放暴力片,制造垃圾节目,以及打着普及性科学旗号进行赤裸裸的性教唆,都具有犯罪的表征。媒体的这种"亚健康",媒体从业人员自身未必意识得到(事实上,真等意识到的时候,恐怕也是),很可能已经是历史的"文化罪人"了。
    不管是电视荧屏还是广播频道,都是名副其实的公众平台。遗憾的是,一些广电节目的主持人,在这个公共平台上工作,其随意程度不亚于在其自家的卧室里,无聊、低俗、赤裸,传递给受众的只能是一种恶心的感觉。
    可想而知,广播和电视媒体的公信力,因为几个"老鼠屎"式的节目,糟蹋了不少。痛定思痛,我们不得不考虑这样一个问题:还电视一片净土!拷问广电媒体的良心。诚如有人所说,"电视也算的上民族文化的一个引导者,它的社会责任很大。搞传播就应该是良心工程。做好媒体很重要,这是永远需要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何况是肩负新闻文化传播历史使命的主持人,忘掉什么也不能忘记自身的社会责任啊。

     (小标题)净化媒体·法管节目

    北京大学法学院赵国玲教授在给英国学者伊冯·朱克斯《传媒与犯罪》中文版的序中写道:"传媒越来越多地成为'社会的垃圾筒',其内容充满着色情、暴力、怪诞等成分。戏剧化和娱乐性成了决定能否登上新闻日程的重要参考。"
    当然,赵教授是站在这个传媒的视野下批评媒体的。平心而论,作为"社会的垃圾筒"媒体,绝不仅限于广播和电视。不过,就当前大众传媒制造的"垃圾"看,按危害社会的程度排列,电视和广播,显然"名列前茅"。
    公共舆论的抨击,主管部门的制裁,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媒体需要净化。不久前,笔者在《媒体的"洗耳池"今安在?》中,曾援引过历史上的一个典故:
    据《巢县志》记载,古巢城东城门有个"洗耳池",池边有条牵牛巷。相传5000年前,巢父在池边牵牛饮水时,批评一代圣贤许由"浮游于世,贪求圣名"。许由自惭不已,立即用池中清水洗耳、拭双目,表示愿听从巢父忠告。后人为颂扬许由知错就改的美德,遂将该方池取名为"洗耳池",成语"洗耳恭听"的典故也由此而生。
    其实,媒体的"洗耳池"就在媒体所有从业者的内心里,只要内心清洁,节目自然干净;假如经营媒体的思路出了毛病,学许由没得用,因为脑子的水是浑的,怕是越洗越浊。为了追逐经济利益,一些媒体片面追求收视(听)率,不惜将受众当作摇钱树。
    据业内人士分析,很多电台之所以制作性节目,其实都是和性用品、性药品广告直接挂钩的。如此一来,怕是该到法规这个"洗耳池"、"洗眼池"里强制性保持自身的"卫生"了。
    就像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自觉洗脸一样,也不是每家媒体都能首先考虑受众的利益。这就出现了一个矛盾:作为广电行业最高行政主管部门的"家长",国家广电总局教训"子女"并非有错,怎奈这有越俎代庖之嫌。
    "国家广电总局作为国家产业管理部门,应当把握宏观。""广电总局,你难道不能制定具体的节目制作标准吗?"网上的声音,无疑在呼唤国家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出台一个标准。换言之,依法管理节目,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禁令"封杀某个节目,找几个当事人当作替罪羊,甚至拿聘用人员当作出气筒,扫地出门了事。
    湖南省交通厅高速公路管理局的张乾告诉笔者:"叫停"倒是没有必要,顾及到电视和电台影响范围较大,需要有关部门制定关于"度"的规定,在"度"上面做文章,而不是封杀,也不能是单纯的"停"。
    纵观海外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综艺、纪实、新闻、财经节目,安排得很均衡。虽然有涉性节目,但也没有满天空的拿性开涮;虽然选秀,也没有误导这么多青少年;虽然有主管广播电视的机构,也没见这些部门动不动颁布"禁令"叫停这个那么。奥妙何在?也许,给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内容事先划定一个红杠,有了具体的禁区,再明确违规的制度性成本,严重者吊销执照,看它还敢不敢我行我素?

      (小标题)净土净土·爰得我所

    麦克卢汉曾经断言:"信息不仅是我们最大的产业,而且已经成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本该是信息的载体、传播文化阵地的电(视)台,如今在一些地方成了现丑、调侃、色情表演的集中营,成了传播低俗的通道。一个民族,倘若把精力都集中这上面,她还会有作为吗?
    广播性节目的预设是"患病的一代"。不管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只要你一不留神参与进来,注定就是病态的。被主持人或医生恫吓,最终推销诊治机构或药品,是最可能的选择。电视娱乐节目的预设是名利双收。只要你能角逐成功,自然会有人给你包装,给你机会,给你钞票。一句话,选秀即名利。这是时下一些广播和电视节目对受众的间接"教诲"。如此势力的"导师",从灵魂到外表,能干净得了吗?
    一家名牌国酒厂的董事长曾说过,我们的广告从来不给那些低品位媒体,我们的酒同那些治性病、阳痿的药放在一起,丢不起那个人。问题是,环顾四周,敢于永远谢绝治疗性病药品广告的高品位媒体,究竟有几个?
    想到这里,《诗经·硕鼠》回荡在我的脑际:"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电子时代的人们,虽然没法和广播电视脱离关系,达到"逝将去汝"的地步,但是,发出"净土净土,爰得我所?"的感慨,不算危言耸听。
    不玷污人们的餐桌,不污染人们的视线,不传播刺耳的噪音,这样的公共平台,才是理想的媒体净土,也才是老少咸宜的媒体净土。这样的媒体净土,关注弱势群体的吃穿,关注优良文化的弘扬,关注社会的进步,不回避社会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愚乐"和"性生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